对于复式统计表的知识,是讲给学生听还是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毫无疑问应选择后者。可是如何让学生产生把单式统计表合成复式统计表的自觉性,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要让学生在“慢慢走”的教学过程中渐渐体悟,通过教师一步一步的提问,不断引起新的思考,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再提出一个突破性的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心愿由此“爆发”,王老师在教学中就是这样做的。
王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考虑到知识之“新”,还要考虑生活之“性”。 翻阅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教科书,教材中经常出现的填表题就是一种复式统计表,只是结构比较简单,也并不以统计、分析为目的,而在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复式统计表的“影子”,例如课程表、背书登记表、成绩统计表等复式统计表的雏形或异形,学生都会看、会填,况且学生已经学过了单式统计表,所以即使教师不教,大部分学生也会填写复式统计表。
立足于教学的生活性,很容易就发觉知识之“新”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会复式统计表的“看”法、“填”法以及“说”法,而应该是复式统计表的“长”法,也就是知识是怎样生成的,这才是学生心的呼唤。尽管教学目标并不要求学生学会画复式统计表,但完全可以让学生看清复式统计表的“生长”过程,以此看透复式统计表的基因与进化、特点与优点。
接着王老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孩子在练习中不断巩固所学新知,在对比中产生新的问题。习题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可感知的材料,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光有很强的生活气息,更有能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只这样的题目能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