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当前,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课堂教学更精彩。但欣喜之余,对新课程背景下某些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也不难发现,看似新颖、热闹的课堂场景,存在着一些有效性尚待检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现结合我在教研活动中所收集到的几个案例,来透视这个问题。
问题一 “理所当然”--错估了学生的真实基础
案 例
一位老师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当她耐心地给学生讲解时针、分针时,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对老师说:“老师,时针、分针我上大班就认识了!”这位老师非常不悦,冷冷地对这位学生说:“坐下,坐下,我们今天学的跟你学得不一样。”
分 析
几乎每一位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当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的时候,我们是抑制、是回避,还是该主动应对?事实上,这位学生是在提醒我们,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钟面是具有丰富经验的,这可能是其父母教的,可能是学生平时经常注意的。教师忽略了这点,仍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生哪有浓厚的兴趣?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别把学生都看成是一张白纸。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学生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对 策
(1)了解学生,把握学习起点。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面对我们的学生,在上课前,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②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③哪些内容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学习起点。
(2)理解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首先,目标的定位要准,要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以及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第二,目标定位要全,既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应有发展性的目标。教师着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需要在教学中“浓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作“淡化处理”,只需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稍作点拨即可。
上例中,教师完全可以将教材中几个细小的问题合并,放大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小朋友们对钟面熟悉吗?(熟悉)你们知道些什么?”此时的学生肯定跃跃欲试,课堂上先让学生自由说钟面,从而认识钟面。有了全体学生的实质性的参与,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问题二 “算法多样”--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 例
教学内容是“8加几”。通过情境列出算式8+6。
1.在算法交流过程中,五位学生依次发言。
生1:把8放在心里,接下去数:9、10、11、12、13、14。
生2:先把6分成2和4,8+2=10,10+4=14。
生3:先把8分成4和4,6+4=10,10+4=14。
生4:从1数到14。
生5:把8看成10,10+6=16,16-2=14。
2.算法交流完成后,教师组织比较:你喜欢哪一种方法?
生1:我喜欢第一种方法。
生2:我喜欢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
生3:…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
分 析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的一个亮点。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许多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鼓励算法多样化。而本节课学习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够理解并掌握“凑十”计算的方法,逐步提升数学思维水平。但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算法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上述教学中,教师多次强调“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教师以为学生凭借一已之力就能达成优化算法的目的。显然,教师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并不具备“自主选择和优化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往往感性地认为自己熟悉的、已经掌握的算法是最好的,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计算。
对 策
(1)在算法交流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多样化,而应注意突出基本算法的展示。
(2)在练习过程中,不能过早脱离算法交流,而应把基本算法的展示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教学始终。
(3)在算法优化过程中,不能一味迁就学生的选择,而应明确提出理解、掌握基本算法的要求。
上例中,教师应在算法交流和优化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对方法的理解让他们说说哪一种方法比较好,比较简便。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多说几次。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种最简便的方法,同时也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其他方法。只有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