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过程因素的有效调控--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学生经验--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奥苏泊尔也曾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 “生长”新知识。
如教学《比例尺》。学生已有了比的知识和对地图、平面图的了解,在学生很容易地在纸上画出同样大小的三角板后,通过比较,得出“图上的边长:实际的边长=1: 1” ;然后问:“你能把一个长 50米 ,宽 30米 的篮球场同样大小的画在纸上吗?”学生面面相觑,小声议论着。有的在思索,有的边摇头边说:“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这时,我慢慢地说: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地图是怎样的?很多学生马上意识到什么,露出了微笑。于是他们在我没进行任何讲解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过的比的知识,把它的长和宽缩小若干倍,又借助生活中的相关经验画了起来,很快就有的同学画好了--“比例尺”的概念自然生成。
上述案例证明,只有当学生已有的经验被唤醒,并把所学内容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才会发生有效的学习。
2、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的载体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又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身体力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
3、深入思考--有效教学的内驱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阐明“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流;思考,是一种深刻的体验;思考,是推进有效学习的内部动力。
如教学《比例尺》,当学生说出“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时,说明思维矛盾已经产生了,我们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借助思考予以解决。如果教师耐不住性子,作出讲解或提示,都会错过这一学习的有效时机而演变为“灌输”,而与精彩擦肩而过。
4、数学再创造--有效教学的必经路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激活儿童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储备,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和空间,去“做数学”,完成 “数学的再创造”。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由来,获得“再创造”的方法,诱发创造兴趣,成为自己的学习策略。
三、教学活动历程的有效实施-----生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1、有效教学策略一:用教材教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提倡“用教材教”。
(1)认真钻研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础和前提。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
(2)“用教材教”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3)“用教材教”并不是无视教材或漫无目的地“创新”和“开发”,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教师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去审视新教材,实践新教材,促进教材的建设和发展。
2、有效教学策略二:精心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有的教师仅仅追求时尚,为了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往往会将数学课上成口语交际课,失去了数学课的“味道”。这种现象若任其自然发展,不仅影响数学教学质量,还会导致教师形成新的错误的数学教学观念。那么有效的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又该怎样去创设呢?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做到具体、明确,不能一味笼统地问“你发现了什么?”一方面,要及时从生活情境地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把情境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2)情境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背景中提出。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情境应具有时代性、新颖性。我们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上课导入如果总是“猜年龄”,学生就会感觉“厌”了。
(4)情境的形式要有所变化。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当然我们要防止课堂教学的“唯情境论”倾向,正确认识和科学适度地运用情境教学策略。在公开课、比赛课中,有的教师创设了太多太杂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课件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人为地降低思维要求,变成以机器灌人。有专家建议: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用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更有效。
3、有效教学策略三: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新课程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积极背景,如:立足生活、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情境的创设等,作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这些因素,随时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广度、时间、方式、品质及效果等,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确保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4.有效教学策略四:合理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应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怎样合理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
(1)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这样培养学生显然不是很有效。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2)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3)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当然,能不能合理处理还需教师临场应变的能力,大凡特级教师名师上课艺术与一般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善于抓住并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这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课的重要决定因素。
以上仅仅是我通过实践后认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教学中的一些策略,教师应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让我们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下,研究教材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有效教学是一个古老又永恒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