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研究小结
有效性是现在讨论的热点,是课改反思中的一个焦点。因为我们知道: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和教学实践模式。无论教学如何改革,“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每一节只有40分钟,一定要有情景吗?一定要探究吗?一定要小组合作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如何更有效?既然我们要追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我们必须要先了解什么是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哪些标准,只有先认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落实这一教育思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效益。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而言: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应用到会应用;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教师而言,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成就学生发展的同时,既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魅力,又感受到教师自身的价值,同时收获到课堂当中生成的许多鲜活和精彩的瞬间,让教师不断追求,并在快乐教学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教学理念。其内涵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课堂教学”。有效课堂教学包括有效的教学目的,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有效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理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
如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数学教育重新焕发生命力。真正落实新课程思想,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这个月我重点研究了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通过一个月研究,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4、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情境创设有没有趣味是这节课开课的关键,如在上《分数的认识》时,用多媒体设计了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在上《统计》时,安排了教师投球游戏等。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趣味中思考、发现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