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小结(钱春霞) 12-01
教学设计(钱春霞) 12-01
学期总结会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中期评估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成果>>个人研究小结
10月份研究小结
发布日期:2011-12-20   点击次数:    作者:钱彩华  来源:

 

10月份研究小结
 这个月我准备研究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和教学氛围的有效性这两个方面,通过一个月研究,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往往是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着。追求教学有效,首先应该强化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的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有效性。
教学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教师却在枝节上大讲特讲,造成无意义的知识重复和遗漏,是导致课堂教学低效高耗的一个直接原因。
制定教学目标,要熟透新课程标准下的三维目标,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对教材、学情、教学理念等具体分析,整体把握,统筹安排,要在深刻掌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列出学科知识体系,制定出学科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章节,每一课。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明确对认知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检查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和谐一致,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2、教学氛围的有效性
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可见,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情景,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水道渠成。
案例:《找规律》的教学
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l、2、4、()、()、(),要求学生在后面加上一些数,使这些数看起来比较有规律。(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纷纷举起了小手)
一位学生填出了第一个答案:7、11、16,理由是前后两个数的差在依次增加,分别增加l、2、3、4、5……,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第二个学生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8、16、32……,理由是前一个数重复相加为后一个数,老师满意地笑了。
老师环视着全班同学,似乎没什么问题。正好下课铃响了,老师准备课堂小结。这时,有一只小手怯生生地举起,又偷偷地放下,我猜测这是一位自信不足、成绩平平的学生,老师略显迟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我想填1、2、4……”,顿时,全班哄堂大笑,那位同学害羞在埋下了头,老师示意大家安静,亲切地说:“你的想法不错,真了不起!大声地说出你的理由,好吗?”,那位学生昂起头说:“我觉得重复也是一种规律。”说得多好啊!简单重复何尝不是一种规律,大概受这种想法的启发,学生的热情一下又高涨起来,“老师,我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l、2、9、l、2、16……,理由是前两个数重复,第三个数分别填2的平方,3的平方等”,时间已超过了3分钟,但同学们依然沉醉在寻找规律兴奋中。
下课时间到了,学生的想法太简单,教师完全可以作简单评价后下课,但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表扬鼓励了这位学生,让他说自己的想法,由此又引发了同学的许多联想,这样的处理真是太好了,也许在这位学生的心目中从此播下了学好数学的种子,也许他从此有了更多的自信……按要求,这个题目的答案到底有多少,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当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预设相偏离时,老师不必忙着为自己的下一个环节奔忙,而应先来听听学生的分析、听听他们的想法,因为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比答案本身更为重要。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这种不同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民主对话的基础上,老师作为数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要真正从心理上尊重学生,倾听孩了的心声,让孩了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真情对话。有了这种和谐、平等的“生态环境”,学生会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全部调动到课堂学习中,大胆表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多变的、美丽的、丰富的,师生才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我们教师要有理念上的转变,我们的课堂为谁服务?为既定的教学目标而置学生上的参与热情和辛苦劳动而不顾,还是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灵动的体验、真实感受而等对话,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