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 学 课 的 评 价
课堂教学评价属于微观的教育评价。要保证课堂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评价指标应覆盖课堂教学这一动态系统的全部要素。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质和教学特色等。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预先想要达到的结果。它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正确处理《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实际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从知识、能力以及情感与态度这三方面作出统一的考虑。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单元的总目标恰当地分解为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2、教材处理
教材是大纲的具体体现,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活动的过程。换言之,当教材在没有进入教学过程前,他只是处于知识的储备状态,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具体每部分知识该怎样教,教材上并没有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只有当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教学法的再加工以后,教材才能变成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信息。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依据《标准》的理念与基本要求,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的实施过程,即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组织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
4、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受教育思想支配、受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制约的,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法。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它在优化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教师素质
教师的基本素质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直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6、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主要指通过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检验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一堂课水平的高低,主要看教学效果,即“讲求实效”。
7、教学特色
课堂教学中除了以上要素以外,有时还能表现出教学中的某些特色。要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优点、特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总之,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多领域涉猎知识,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整合能力,以及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教师肩负着课程改革的历史重任,新课程的理念要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课改能否取得最后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希望老师们平时不断加强学习,尽快提高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