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研究小结
课堂中凸显数学情境的生活性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已有认知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等构成了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突出情境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发展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是从学生的亲身生活经验中提炼情境。不少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努力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但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代替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出自己认为很合理的情境,结果却吃力不讨好,学生不领情。因此,在创设生活化情境时,教师首先应当进行换位思考:学习这个数学知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可以从中找到这个数学知识的原型吗?然后,再进行提炼、加工,创设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数学情境。
二是从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中模拟情境。学生的生活经验总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为所有的数学知识都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中找到原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找到数学原型,创设数学情境。
三是创设易唤起学生想象的超现实情境。富于幻想,喜欢看童话、科幻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对于这方面的经验也很丰富,因此,教师也可以有机地把数学知识与超现实情境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关注数学的学科本质,凸显数学情境的数学味和问题性。
情境并不总是生活的,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更喜欢那些体现数学本质的有着很强的数学味、问题性的情境。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数学背景,同样可以构成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是在知识的矛盾处创设情境。新知与已有认知结构的矛盾,是产生不平衡、引起变化的主要因素。教师应当找准这个矛盾处,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完成知识建构。是在知识的疑问处创设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因果关系正好在那里挂钩的、初看起来不易察觉的那些交接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地方会出现疑问。而疑问则能够激发求知的愿望。”学生的疑问,正是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在这个生长点上创设情境,可以促使学生思考,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