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加几》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计算9加几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手偶“小猴灵灵”,教师表演并配音:小朋友,我是小猴灵灵,今天我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好吗?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小朋友从袋子里先取9个桃(实物图),再从袋子里随便取出一些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一共取了几个桃)会列算式吗?
二、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 教学例题,探讨算法。
(3) 说一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不同的算法。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① 数一数。
② 9 + 1 = 10,10 + 3 = 13。
③ 4 + 6 = 10,10 + 3 = 13。
④ 10 + 4 = 14,14 - 1 = 13。
……
学生每说出一种算法,教师便追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你的方法与他不同在哪里?
结合学生交流,用学具演示“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并随机板书。
指出算法名称:“凑十法”。
(4) 议一议: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 教学“试一试”。
(1) 出示花朵图。
(3) 追问:为什么不把7分成3和4或2和5呢?
3. 小结。
三、 分层练习,内化新知
1. “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插图,提问:你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吗?能把右边的式子填出来吗?
展示学生的答案,并让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共同评议。
2. “想想做做”第2题。
(1) 让学生先圈出10根,再计算。
(2) 和同桌交流想法。
(3) 集体订正。
3. “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比较每组上下两题,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计算、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到“凑十法”就是用上面的连加来计算的)
4. “想想做做”第4题。
要求学生拿出数字卡片,照“想想做做”第4题的样子把卡片排在课桌上,同桌合作口算。
5. “想想做做”第5题。
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教师将得数板书在新课引入时列出的算式后面。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算式间的联系,知道可以直接利用相邻的算式算出得数,并且发现9加几,得数个位上的数总比加上的数少1)
6. 自由练习。
请学生当“小老师”,出有关“9加几”的算式考其他同学。
四、 自由交流,总结延伸
教学反思:
让9凑成10,再想10和剩下的几合起来是十几了,这是今天的重点。让学生都会说怎样凑成10,再计算说计算的过程。教学中用说一说,圈一圈,摆一摆的方法让学生领会了凑十的方法。
想想做做第2题,先圈一圈再计算。这题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了,学生反而错的厉害。学生明明知道9加3等于几的计算过程,还要先圈,这样先让学生圈了,学生的填写就顺思路走了,把9+( )=( )中前一个括号填了2,变成9+( 2 )=12。从思路的理解上,学生非常清晰,但填写的方式误导学生,这样的题可以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