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注重怎样教,也要注重学生怎样学。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年龄特征和学习方法来设计教学过程,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一年级(下册)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可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一年级(上册)学习的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以及减法的含义;经验基础是生活中比较两种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多几个或少几个。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学会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和算法。要让一年级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算法,符合他们学习策略的教学设计应该注意的要点是:通过直观操作明示数量关系,紧扣减法含义理解算理、学会算法。所以,在讲解例题“学生甲:我抓一把蓝花片有8个,学生乙:我抓一把红花片有13个。哪一种花片抓得多?多多少个”时,可以采用媒体创设直观或操作的情境,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让学生排一排红花片和蓝花片,直观地比一比谁多谁少,让他们凭经验先“看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接着,教师明示并引导学生理解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实际上就是求13比8多多少。在通过直观操作明示数量关系后,紧扣减法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求13比8多多少,只要从13里去掉8,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3-8=5。这样,让学生完成从“看出”到“算出”的进步,理解算理、学会算法。实践证明,这个设计符合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方法,效果较好。
事实上,有些时候教师关于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策略等方面的认识不一定正确。如先教平面图形还是先教立体图形,有些教师认为先教平面比较简单。事实并不是这样。
小学生大都喜欢动画片,为什么成人对此不那么热衷呢?大概因为那些图像在小孩眼里是立体的,而在大人看来则是平面的。世界上本来不存在平面,平面是一种抽象,这种抽象比从数量抽象到数还难。儿童最先感知的是他们生活的空间,这是一个三维世界,在他们眼中这个三维世界是具体的,他们观察的是这个世界中的每一个具体的物体,以及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刚进入小学的学生们显然已经具有几何抽象能力了,因为他们能够分辨出各种物体的不同。显然,也能够分辨出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了,因为他们知道对离得远的人说话声音要大一些。这种抽象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实际上,低年级孩子对立体图形之间关系的认知非常好,甚至比四五年级、初中的学生还要好,恰恰是我们的教学使孩子没有了立体感觉。我认为应该在小学一二年级教位置关系,教简单的立体知识,然后再逐渐过渡到教平面知识。一上来就教平面的知识,小孩就懵了。有关单位进行的大范围教学质量的评估抽测的情况也证实,学生对立体的认识比平面的认识好。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十分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
小学生大都喜欢动画片,为什么成人对此不那么热衷呢?大概因为那些图像在小孩眼里是立体的,而在大人看来则是平面的。世界上本来不存在平面,平面是一种抽象,这种抽象比从数量抽象到数还难。儿童最先感知的是他们生活的空间,这是一个三维世界,在他们眼中这个三维世界是具体的,他们观察的是这个世界中的每一个具体的物体,以及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刚进入小学的学生们显然已经具有几何抽象能力了,因为他们能够分辨出各种物体的不同。显然,也能够分辨出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了,因为他们知道对离得远的人说话声音要大一些。这种抽象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实际上,低年级孩子对立体图形之间关系的认知非常好,甚至比四五年级、初中的学生还要好,恰恰是我们的教学使孩子没有了立体感觉。我认为应该在小学一二年级教位置关系,教简单的立体知识,然后再逐渐过渡到教平面知识。一上来就教平面的知识,小孩就懵了。有关单位进行的大范围教学质量的评估抽测的情况也证实,学生对立体的认识比平面的认识好。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十分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学习方法,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