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进行到了今天,热热闹闹的课堂逐渐恢复理性,“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成为了大家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听了罗鸣亮等三位老师的三堂课,在创设“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方面给了我非常大的启示。
第一、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上。
纵观三节课,无论从课的引入、新知的展开还是练习的运用,6张普普通通的扑克牌作为本节课唯一的教学材料,贯穿始终,与很多公开课的材料繁杂相比多了一份朴素,多了一份清新。然而简约并不是简单。罗老师通过他的智慧,充分挖掘6张普普通通的扑克牌的教学价值,将材料的利用与教学的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分层使用,把同一个材料用足了用透了,做到了一材多用,小材而大用,达到了材料的最大利用率。就如罗老师所说的教学资源不在“多”而在于“优,”
第二、体现在简洁清晰的教学目标
很长一段时间里,数学课堂承载过多的额外任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看点”,在例题与习题上大做文章,挖掘数学内容之外的东西,人为地添加许多非数学的教学目标,造成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糊里糊涂,不知要学什么,学了什么。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简约,凸显数学教学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清晰地领悟到在学什么,又是怎么学的,才能保证数学课特有教育功能的发挥。这样的课堂,才有“数学味”可言,才能体现数学本色。
泉州第二实验小学的林志杰老师就先确定学习目标,通过实验、推理、对比提升物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课一开始,教师引领学生直奔主题,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既明确了教学目标,又让每个学生明确地带着目标学,而且便于学生自我审视最后的学习效果,数学课堂学习的主线非常清晰。
第三,体现在有效的、个性的提问。
课堂提问或追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本节课,罗老师用一句:足球比赛是用什么办法决定谁开球?公平吗?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生,探清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方老师抓住问题的本质,选准突破口,在一次次的追问中引领学生透过现象进行深入本质,从而成功突破学习的难点。同时这些有效的追问成了开启学生思维的“引爆器”,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与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罗老师在课堂总是让每一位孩子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他给每一位孩子平等的机会,如他问到一位不举手的学生,学生很直接地说不懂,这在大型公开课上是很忌讳的,可是不然,罗老师面带笑容地说没关系,很有耐心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帮这位同学解决了问题。罗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一位学生总坚持自己错误的观点,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这位学生心服口服。错误也是一种美丽的,多给孩子一次机会,有效的提问与追问为本节课预约了精彩。
第四点、体现在浓重的思维含量上。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在习得基本的知识技能的同时使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发展数学思维。方老师的课没有表面上的热闹和花哨,但是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非常浓重的思维含量,通过材料的呈现以及精心预设的问题,不断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引领学生向更深层次的数学思考,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且在教学中,罗老师还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短短的一节课当中,所蕴含的思维含量如此大,学生获得很好的发展,可见这是一堂有效的成功的数学课。教法简单,注意实效。自主学习的时间,留足了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且每一个知识点也都是以一个个小的设问来引导学生回答得出。
简约是一种深度:简约而不简单简约课堂,决不是“偷懒”。“大道至简”,它看上去是挺“轻松”,做起来却不容易。我们追求的应该是 “简约而不简单” 的教学境界!我们还应该在“简约“中寻求 “丰富”!如何“寓丰富于简单之中“?这也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要把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之处深化、细化,象放大镜一样把它放大;其次是处理教材时要突出数学味,要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思维,让数学课更理性;最后是教学的推进要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递进性,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在教师在挖掘教材的时候要追求深度,处理教材的时候要追求内涵,设计教学的时候要追求坡度。
莫德尔说过:“在数学里美的各个属性中,首先要推崇的大概是简单性了。”可以说,数学是和“简约”非常有渊源的一门学科。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位老师、一群学生,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犹如一幅简笔画,线条既简单而意境深远。在简约中追求深刻,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至高追求。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追求简约而灵动的课堂是我们今后共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