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教科书P56-57例题和P58“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难点是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为了突破重难点,采用这样两个教学措施:1、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运算律。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应用运算律。
学习目标:
1、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4、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5、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师生合作,探索加法交换律(完成目标1、2)
出示例题情境图
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参加跳绳的男生有28人,女生有17人,踢毽子的有23人
出示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45(人) 17+28=45(人)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是相同的?又有什么是不同的?
独立列式解答
交流(都表示跳绳的人数)
相加的数一样,位置不同,结果相同
说明:这两个算式算出的都是跳绳的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28+17=17+28
其他的数相加,也能写成这样的形式吗?
依次板书 共同检验是否正确
各自写出一些等式
交流等式及写的方法
两个加数相加时会有什么规律呢?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能用简单的办法表示这些等式吗?
组织交流,板书学生的不同形式
尝试用符号或字母表示
互相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并板书字母表达式
a+b=b+a △+○=○+△……
说明这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就是 a+b=b+a
指出:我们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二、学法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完成目标1、2、3)
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8+17)+23 28+(17+23)
比较这两个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它们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独立列式计算
交流算法
交流:数没变,运算顺序变了
结果相同 可以用“+”连接
其他的三个数相加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呢?出示练习题(可用书中的习题)
独立完成计算并填符号
交流练习情况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如果用字母表示,可以怎样写?
互相补充
交流 (a+b)+c=a+(b+c)
指出:这个规律叫“加法结合律”,字母表示就是 (a+b)+c=a+(b+c)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完成目标2、3、4、5)
想想做做第1题
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重点是:75+(48+25)=(75+25)+48
独立判断
交流判断结果
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想想做做第2题
你是怎么想的?
独立完成
交流用加法运算律解释
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 357+218 690+174
独立完成
交流验算及其依据
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说出运算顺序
按运算顺序计算
交流过程及自己的发现
找朋友(想想做做第5题)
提问:什么样的两个数的和是100?
独立完成
交流结果以及思考过程
四、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两条运算律?你能说出它们的字母表达式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规律吗?
五、作业设计
1、想做做第1、2、3题。(完成目标2、3、4、5)
2、补充习题第51页(完成目标3)
3、埴空:
79+(121+147) 79+(153+147)
(79+121)+147 (79+153)+147
(完成目标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