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0——11页例1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想象以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增强空间观念。
3、学生在探索长方体特征的过程中,能灵活选择恰当的方法,能有效地与同伴合作,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或结果与同伴交流,体会合作学习的益处。
4、学生在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常见的物品,是什么呢?请看。这些物品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学生回答:长方体。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导入:今天我们继续认识长方体。
二、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确实,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成长方体)
老师给同学们都带来了一个长方体,请同学们拿出来,摸一摸这里(上面),问:你摸到的是长方体的什么?(板书:面)
多媒体出示面。你还能摸出一个面吗?学生摸,说说是哪个面?
到直观图上指一指面。
2、我们再一起摸一摸。下面、前面。这两个面相交了,摸一摸相交的地方,有一条线,这就是长方体的棱。(板书棱)
多媒体出示棱。
摸其它的棱,说一说是哪两个面相交成的。多媒体上指其它的棱。
3、按要求摸一摸棱。上面和后面相交的棱,上面和后面相交的棱,这两条棱也相交了,摸一摸相交的地方,是一个点,连接着这个点的棱有几条?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多媒体出示顶点。
学生指一指其它的顶点,再到直观图上指一指其它的顶点。
三、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1、同学们已经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长方体也有了一些感觉,长方体到底是怎样的形状,它有怎样的特征?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探索,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收获。
我们可以从长方体的哪几个部分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从面、棱、顶点来研究。
2、先来研究长方体的面。对于面,你想研究什么?
(数量、形状、大小)
3、同学们你们可以独立探索、也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合作,研究面的相关特征,并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还要说明理由。
4、学生交流。
6个面。怎么数的?
形状都是长方形,一般情况下6个面都是长方体,特殊情况下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将面分为3组,上下,相对的面,左右,相对的面,前后,相对的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课件演示)
小结:长方体:6个面(3组),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都是完全相同。
提问: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为什么?
观察直观图,问:你知道实线围成的面表示什么?虚线围成的面表示什么?
5、棱有什么特征?自己探索一下。
交流:
12条棱。怎么数的?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演示
板书,小结:12条棱(3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6、顶点呢?8个。
7、小结:这就是长方体的特征,你能看着自己的长方体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吗?
8、做练习三第2题。
9、同学们长方体的三组棱还有他们特定的名称。
一人读长、宽、高的概念。
指出:通常我们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分别叫做长和宽,垂直方向的棱称为高。
10、一个长方体,指它的长、宽、高。
练习三第1题。
选择一个长方体,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量出它的长吗?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真了不起。课后,请同学们独立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反思:
学生已在一年级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具有观察物体的能力。本课主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三个概念以及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打下基础。教材先从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引入,这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已有知识的调用总结长方体有6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最多可以看到3个面。再讲解长方体棱和顶点的概念。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一部分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能力,总结概括能力,为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提供方法,是探索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基础,因此,长方体的特征研究是本课的重点。例1最后教学了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练一练,让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先指出它的面、棱和顶点,再量出它的长、宽、高。这是对长方体各部分名称的巩固。教材中还要安排正方体特征的探索,但考虑到时间因素以及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深入,更充分,因此将正方体的探究活动放入第二课时。因此,我制定了以下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特征。2、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想象以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增强空间观念。3、学生在探索长方体特征的过程中,能灵活选择恰当的方法,能有效地与同伴合作,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或结果与同伴交流,体会合作学习的益处。4、学生在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围绕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第一环节,从学生中常见的一些长方体物体引入长方体,并将长方体实物抽象成长方体直观图,没有像教材中在学生观察总结后得出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来引出长方体直观图,这样做考虑主要一方面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或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已经见过这个直观图,另一方面学生对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的理解确实比较难。第二环节是对长方体面、棱、顶点的认识。面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本课我就直接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棱是通过摸两个面相交于一条线引出的,顶点是通过两天棱相交于一点而这一点还有另外一条棱,也就是三条棱相交于一点引出的。在面、棱、顶点的教学中,我都是先让学生在长方体实物上找一找,摸一摸,在操作的基础理解概念,再让学生在直观图上找一找,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第三环节是对长方体棱长的探索。我先引导学生探索面的特征,引导学生从数量、形状、大小等方面研究,再是棱、顶点特征的探索。教材上是在认识棱、顶点数量的研究,再研究面、棱其它的特征,我觉得这样研究缺乏系统性,知识的逻辑性也不强,学生学习的重心摇摆不定,因此,我就重新整理一下,面、棱、顶点单独研究。接着是在学生研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后来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最多只有三个面,再引到直观图的进一步理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其中学生对特征的探索我让学生说一说其中的理由,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结论的确定性。第四环节是对长方体长、宽、高的认识,先让学生读一读概念,再在实物上指一指长、宽、高,通过同一长方体位置的变化让学生理解,长方体随着摆放位置的不同,它的长、宽、高也发生改变,再通过看直观图说长、宽、高的练习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是全课总结,通过全课总结让学生将本课学习内容及时回顾、反思,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本课的教学与教材的编排有一些不同,这样的教学有利有弊,虽然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深入了,但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说却不完整,教学内容也显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