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教材第4—6页的例题、“想想做做”1—5。教材以学生游戏的情景图为载体,呈现三种比较(长短、高矮、轻重)问题,让学生进行选择,感受长短、高矮和轻重都是比较的结果。教材中呈现了三种比较的方法,比长短、高矮时,把物体的一端对齐或使人站在同一块地面上,比天平时,以简易的天平为工具进行观察、比较。天平由于学生在生活中见的比较少,要让学生多观察、根据实物多尝试、感知。学生在比较后要进行正确地选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场景图中再找出一些物体,比一比,进一步感受现实生活里的数学现象和内容,体会比较的方法,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想想做做1通过学生的实践,进一步掌握比较长短的方法。第2题通过观察、分析,比较高矮。第3题通过比较两条路的长短,渗透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第4题在比较轻重的过程中渗透了推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
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比较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掌握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学生能根据简单的天平图比较轻重,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措施:借助实物、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充分的感知下进行比较,对于比较方法的叙述,让学生多说,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掌握比较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比较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
1、学生经历比较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
2、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掌握比较的方法,比较长短,把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哪根绳还多出一段,哪跟绳就长;比较高矮,人站在同一块地面上,谁高出一段谁就高;比轻重,天平哪端落得下,那端的物体就重。
3、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初步运用简单的推理、判断解决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成果的喜悦。
3、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初步运用简单的推理、判断解决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成果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一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游览了儿童乐园,在那里数了物体的个数,知道了数数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这节课我们到一所小学的校园里去看看。
出示情景图。
提问:这是一所美丽的农村小学的一角,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指出:这节课我们不再数图中物体的个数,将用另一种方法来学习数学,那就是“比一比”。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比较长短。
提问:我们先比较两个小朋友的跳绳,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哪根绳长吗?
提问:那么我们怎么比较出来哪根绳长呢?老师带来了两根跳绳,谁能到前边来比一比?
学生比一比,全班注意观察。
提问:他们是怎样比得?
让学生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发表意见。
小结:把两根跳绳并排放,一头对齐,看另一头,哪根跳绳还多出一段,哪根就长。
提问:谁能说一说比得结果?
学生交流,注意话说完整。
谈话:把比得结果告诉别人除了说清楚外,还有一种方法,请同学们把书翻开,看一看豆荚老师有什么要求,他说“那根绳长,长得画勾”,你们会在书上打钩吗?请大家画一画。
2、比较高矮。
谈话:请大家看图,你能帮两个小朋友比高矮吗?你有什么办法?
同桌交流。
小结:让他们站在同一平面上,谁高出一段谁就高。
指定两位小朋友比高矮。
提问:谁能说说比得结果?
学生交流。
谈话:把书打开,看看白菜老师要求我们怎样把比较的结果表示出来,他说“哪个人高,高的画勾”,你们能画一画吗?
学生在书上画,同桌相互检查。
3、比较轻重。
提问:老师把树上的水果采了带来了,你们有什么办法比一比哪个重,哪个轻吗?
学生交流比较方法。
(1)用手掂一掂。
(2)用称称一称。
出示天平,称一称。要求学生注意观察。
学生交流比较的结果。
谈话:打开书,茄子老师也作了比较,他要求重的画勾,你会画吗?
学生作业。
4、在情境图中找出其他的物体进行比较。
谈话:刚才我们用并排放比一比的方法比出了跳绳的长短,用背靠背站在同一平面的方法比出了两位小朋友的高矮,用摆放在天平两端比一比的方法比出了两个水果的轻重。除了这些方法,还有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观察。用眼看,动脑想。你们还能在学校一角的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先同桌交流,再指名发言。
(三)综合运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叮当 还是个乐于助人的小姑娘,看,她正在帮这个受伤的男孩推轮椅。从图上,你能看出谁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开展小组活动,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在高的下面画“√”。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叮当 还是个乐于助人的小姑娘,看,她正在帮这个受伤的男孩推轮椅。从图上,你能看出谁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开展小组活动,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在高的下面画“√”。
2、“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从叮当家到学校有两条路(看图),叮当想请小朋友们帮她看一看,走哪条路上学比较近,为什么?
小组活动,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提问:你认为哪条路近?你是怎么想的?
请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在近的路的旁边画“√”
小结:走比较直的路要近一些,走比较弯曲的路要远一些。
提问:从叮当家到学校有两条路(看图),叮当想请小朋友们帮她看一看,走哪条路上学比较近,为什么?
小组活动,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提问:你认为哪条路近?你是怎么想的?
请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在近的路的旁边画“√”
小结:走比较直的路要近一些,走比较弯曲的路要远一些。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太阳快下山了,叮当忽然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出示小树和大树的影子图)。
提问:你能看出哪棵树的影子长吗?为什么?(小组交流)
学生在影子长的树下画“√”。
小结:在同一时间内,树高,影子也长;树矮,影子也短。
谈话:太阳快下山了,叮当忽然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出示小树和大树的影子图)。
提问:你能看出哪棵树的影子长吗?为什么?(小组交流)
学生在影子长的树下画“√”。
小结:在同一时间内,树高,影子也长;树矮,影子也短。
4、“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叮当在动物园里玩的时候发现,小动物的个子都不一样高,你能比出这三个小动物谁最高,谁最矮吗?
学生先画“√”“О”,再说一说怎么画的。
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兔最矮?(特别强调“最”这个字,让学生体会“最高”和“最矮”的含义。)
提问:叮当在动物园里玩的时候发现,小动物的个子都不一样高,你能比出这三个小动物谁最高,谁最矮吗?
学生先画“√”“О”,再说一说怎么画的。
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兔最矮?(特别强调“最”这个字,让学生体会“最高”和“最矮”的含义。)
(四)联系生活,小结全课
提问:(拿起一支铅笔)这支铅笔长还是短?
学生进行讨论(明白有物体进行比较才有长短之分)。
提问:(拿起一支铅笔)这支铅笔长还是短?
学生进行讨论(明白有物体进行比较才有长短之分)。
学生拿出两支铅笔,比一比,谁长谁短。(学生活动)
小结: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要讨论一枝铅笔是长还是短就必须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
师拿出长短不同的铅笔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高矮、长短是相对的。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较的结果如何?
谈话:你还想比较哪些物体的长短、高矮?我们可以课后到校园里,家里找一找,比一比。
小结: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要讨论一枝铅笔是长还是短就必须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
师拿出长短不同的铅笔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高矮、长短是相对的。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较的结果如何?
谈话:你还想比较哪些物体的长短、高矮?我们可以课后到校园里,家里找一找,比一比。
反思:
。《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课遵循这理念,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数的比较方法分散的、为规范的感性认识作为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并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1、让课堂充满情趣。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的浓厚兴趣。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生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2、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数学教学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造等活动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