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小结(钱春霞) 12-01
教学设计(钱春霞) 12-01
学期总结会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中期评估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成果>>个人研究小结
10月小结
发布日期:2011-12-31   点击次数:    作者:蒋培华  来源:

 

在“做”中体现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那么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做”能更直观形象地感悟和理解新知。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如:《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我先布置学生根据“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了长方形”摆小棒,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摆法,然后请学生展示摆法,并通过摆的思路列表格,从而突出了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这样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每一个操作过程,让他们的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算法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二、通过“做”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如:《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为了体现了较强的思维层次性,关注并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教学例1时,可以先让学生用18根小棒围成长方形,并进行交流。由于此时学生关注的焦点在于怎样用18根小棒围成长方形,而不是用18根小棒能围成多少个长方形,所以交流时呈现出来的围法必然是多样而又杂乱的。由此,可以进一步启发:根据大家操作的情况,想一想,当长方形的宽是1米时,长一定是几米?当长方形的宽是2米时,长是几米?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不仅会主动转移关注的焦点,而且能从中意会到“序”的重要性。其次,要让学生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思考的序。这里所说的表达方式主要指列表和画图。这样做遵循了儿童建立概念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循序渐进、由具体到抽象地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缩小了思维的跨度,使学生的思考过程更有梯度,体现了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层次,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全面地把握较抽象的知识。
    三、通过“做”引导学生亲身探索发现新知,能学得更扎实、牢固。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身体力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如:上《统计》一课,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认识“以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统计图,我作了如下的安排:1、创设“报名参加校运会项目”的情景,组织学生运用旧知进行投票、唱票、用画正字法记录。2、把记录结果填入统计表。3、为学生提供一幅格子数比较少的统计图。当学生发现统计图的格子不够表示人数时,我及时把握住这个激疑点,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去想办法解决,然后把想到的各种办法作交流、对比,再选择较优化的“用一格表示2人”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筛选的过程中,切切实实地体会这种方法的优势,从而产生“想学”的愿望。
    此外,让学生“做”数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能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教师能得到及时反馈,作出相应的调整策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亲身去“做”数学,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