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目前,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环境?教学情境和生活环境、问题情境的关系如何?创设情境需注意哪些问题?许多教师对这些问题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使得有些教师往往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此,本课题将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进行实践和研究,其目的是丰富情境创设的内容和形式,找出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与数学学习内容、学习者的特征和客观现实条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有效情境中,不但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得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知识结构中有关的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情境创设运用得好,就能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中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情境的创设要重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的情境,创设适合不同学习者特征的多样的情境。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案例1]这是笔者上的一节县级公开课,学习内容是一年级的《拼组图形》。具体这节课的情境创设如下:
1、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参观森林王国中小熊家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小熊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小熊家是由许多图形组成的,从而引入新课。
2、为小熊补钩破的裤子,应选择什么形状的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考虑图形的应用性。
3、为小熊家被小猪拱破的外墙修墙,估计需要多少块长方形的砖,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分析]:本课主要从情境的生活化、现实化、趣味化和情境呈现的连续与递进等方面做了探索。目的是希望通过一个个问题情境的呈现和解决,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归纳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整堂课下来气氛活跃,学生学的轻松而愉快,教学效果也不错。略有遗憾的是由于几个环节没处理好,对思维的训练还是不够。
[案例2]这是一堂校级数学公开课(课前由老师独立备课,教导处未参与)。执教老师伴随着多媒体课件那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与学生开展了对话——师:(绘声绘色地)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一个无精打采的声音)听过。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引出圆的周长)。教师在滔滔不绝地讲着故事,学生中却有人在嘀咕:“又是动物王国……”“这种故事我们都听了几十遍了,还把我们当小朋友看。”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昏昏欲睡,参与度不高,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分析]:这不禁让人疑惑:儿童不是最愿意到童话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同样都是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为何[案例2]中的童话故事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没能调起他们的兴趣呢?其实学生的抱怨“老师把我们当小朋友看”就道破了“天机”——处于不同学段、不同心理阶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特感兴趣,并热衷于充当其中的角色。这符合这一学段儿童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中高年级学生则更乐于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思考]: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情境生动、有趣。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关键是这些情境是否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只要是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就是有效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