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小结(钱春霞) 12-01
教学设计(钱春霞) 12-01
学期总结会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中期评估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笔记六
发布日期:2011-12-31   点击次数:    作者:储红军  来源:

谈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学习的策略。

一、教学预设要“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并重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半小时课堂”的基本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明确小学数学课堂要达成的目标,才能确定学生要“学什么”和“怎么学”,才能预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环节。教材分析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教材分析可以明确编者的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教师要有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

虽然教科书中的教材是由专家组编写的,比一般的教师站的更高、看得更远,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活动场地、学生实际水平等因素,有些教材并不适合自己所任教的学生。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在教学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一些更适合学生实际的情境来进行教学,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并且学生兴趣更浓,更易操作,因此课堂效率也就更高。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第三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中看一看(),教材安排了这样的情境:(如:下图)。

这是一个学生非常熟悉而有趣的情境,学生一定会非常喜欢。但由于现行的大班教学,每班有50多名学生,如果让每个学生都站到讲台前来观察,需要化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课堂秩序很难控制,课堂效率不高。如果不让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就看着情境图来进行教学,学生对观察活动没有体验,很难达成本内容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为了更有效地在较短的课堂时间里达成本内容的教学目标,并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亲历体验的过程。本人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动,利用学生喜欢、熟悉的“拍照片”的情景来引入新课,并运用学生喜爱的‘喜羊羊’玩具当作观察对象来展开教学,收到了很好地效果。

学情分析: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要求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创造一种适合所有儿童的数学教育(当然,这是我们的理想),。学情分析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识特点,才有可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特定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才有可能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发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上设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

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教材的分析,而对于学情的分析,往往局限于一般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而针对某个班,某个学生的学情分析,却并不重视。所以,往往出现任教同一个年级的老师或同一个老师在任教不同的班级、同一个教材的时候会使用同一个教案。这样的教学,会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六年级总复习《运算的意义》,老师设计了一组较为开放的题目:1.利用1248两个数写出不同的算式。2.举例说明每个算式的含义。3.小结哪些情况可以分别用“加、减、乘、除”计算。同样的环节,由于班级的不同出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效果。

班级A1.学生很快有序地写出了12+4848+1248-1248×1212×4848÷1212÷482.任意抽学生都能举例说明算式的含义(除个别暂差生外)。例12×48,学生能说出如:每班48人,有12个班,一共有几人?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8千米,12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长方形的长48米,宽12米,面积有多少?……3.大多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结,课堂气氛非常活跃,85%以上的同学举手积极,语言描述条例清晰。认为下列这些情况都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A.已知每份数、份数,求总数。B.已知1倍数、倍数,求总数。C.已知单价、数量,求总价。D.图形的面积计算……总之,只要符合1248倍或4812是多少都可以。

班级B1.学生能写出不同的算式,但速度、兴趣不如A班。2.有少部分同学能举例说明12×48的含义,但举的例子没有A班丰富。3.学生小结的速度明显不如A班,描述的语言不够简洁、准确。

班级C:1.学生大多(懒洋洋)能写出各种算式,但速度、兴趣还不如B班。2.只有几个数学成绩较好的同学能举12个例子,语言描述、实例的丰富性还不如B班。3.全班几乎没有人能小结,有极个别成绩较好的同学举手,但描述也不够准确、简洁。

同样的三个问题,应该说都是符合六年级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规律的,但由于在低段教学中掌握的程度不同,学生对解开放性题目的能力不同,三个班出现的效果完全不同。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同样重要。特别是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的学情分析对提高课堂效率尤为重要。

二、课前准备要“有形” 与“无形”兼备

在预设教学环节后,还有一些课前的准备工作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课前准备充分,课就会上得得心应手。课前准备仓促,课就会上得杂乱无章,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课前准备应从“有形”与“无形”两个方面入手。

1.“有形”是指对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具、学具的准备是件费时且繁杂的工作,很多教师会怕麻烦,虽然教室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应俱全。但经常是被打入“冷宫”,形同虚设。只有在公开课的时候才充充门面,不管是否真正需要,都会做个课件,以示现代化。平时还是习惯于在黑板上抄几个问题(现在连小黑板都很少用)。而对于学具的考虑,则更加缺少。到了临上课了或教学进行到某个环节(或感觉讲不清楚了)时,才想起来应该让学生带一点小棒、剪刀、图形等非常简单的学具,在教学时可能就事半功倍了。

2.“无形”是指教师、学生心理状态的准备

在课前准备中除了考虑如何教、如何练,以及学具、教具等“有形”的准备时。要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的情感调动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当上课铃响后,老师在学生还在匆匆忙忙找书、找本子,学生的心理状态,还没有回到课堂中来的情况下,老师就急匆匆地喊“上课”,看似抓紧课堂时间,其实教学活动的效率是低下的;有时教师自己情绪低落,进入教室懒洋洋得喊了声“上课”,学生听了,也就懒洋洋了一节课。

没有激情的学习是低效的,老师在上课前,还应让自己、学生在心理上得到适应和准备,当学生所有的目光都看着你的时候,再响起那充满激情、热情的一声“上课”,这时,课堂才是有效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