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
1、“0”表示什么,在整数5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出示5,50,500
从右往左看,500去掉一个0,发生了什么变化?
2、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会怎样?
二、体验发现,理解性质。
1、课件出示例5:
(1)读题
(2)分组准备,讨论。
(3)说出结果。 0.3元=0.30元
(4)为什么?
(5)这两个相等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后组织全班交流,可能出现如下的比较方法:
1、用具体的钱数解释
2、用图表示
3、结合计数单位理解
4、感知与体验:同学们想出了多种方法都能证明0.3元=0.30元,说明这两个小数确实相等。
2、课本试一试:先看图填一填,再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
(1) 学生自主填空。
(2) 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
(3) 汇报自己的结果。
由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得到0.1=0.10=0.100。
总结: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三、理解内涵,学会应用。
1、课件出示例6:
学生自主填空。
提问:这些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指名回答。
突出末尾,体验内涵。
学生尝试做“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试一试。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4=( ) 3.16=( ) 10=( )
学生自主改写。
交流时提问: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个数不同?
3、练一练第2题。
四、巩固练习。
练习六的1—5题。
作业设计:
(一)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6800=( ) 5.6=( ) 2.0800=( )
5=( ) 40.1=( ) 30=( ) 0.7040=( )
5.2000=( ) 125.0=( )
(二)化简下面小数.
0.900=( ) 10.10=( ) 8.0000=( ) 0.0160=( )
60.00=( ) 2.030=( ) 6.120=( ) 505.50=( )
(三)在○填上“<”“>或“=”
3.78○3.74 2.060○2.6 0.56○0.65 5○4.99 6.019○6.02 0.8○0.68
教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通过直观、感性的材料呈现,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为进一步理解小数性质的内涵而设计,着力于对小数末尾的理解上,让学生在判断“哪些0可以去掉”时,专注地识别小数末尾的0,从而准确理解和把握小数末尾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