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渐广泛实行,新课程的理念也逐渐成为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并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是促使良好学习结果产生的主渠道,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所以我觉得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平时的课堂教学的安排和设计。现在的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不够,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管的过多过死,牵着学生走,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特征的形成。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下手。
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如果用挂图照本宣科,则内容枯燥、索然无味,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我则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虹猫、蓝兔、豆豆、灵儿四人在去天狼门途中,又热又渴,蓝兔找到了一个大西瓜,豆豆总喜欢占便宜,虹猫就说:“我把它分成四块,分别是这个西瓜的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十二分之四。你们想吃哪一块?”豆豆想十二比三、六和九都大,肯定是十二分之四这块最大。于是抢着说:“我要吃十二分之四大的一块。”虹猫偷偷一笑,说:“好,不许反悔。”等虹猫切开西瓜,豆豆这时叫了起来:“怎么是一样大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提出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学生的探索欲望非常强烈,兴趣也非常浓厚,这时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巧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又如在学习完《吨的认识》后,我用多媒体设计了一篇声情并茂的数学日记:今天是星期天,我和爸爸去买菜。菜场里的物品可真多啊!我和爸爸转了一大圈,一共买了1000千克青菜(用电脑设计出一大卡车青菜的图案),一克的肉……。这篇日记通过鲜艳的色彩和具有动感的闪烁,整个过程清晰、生动、形象、逼真,有效的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完成活动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对于那些想象和推理能力较弱的学生,具体的形象可以帮助他们去感知、体验物品的重量,降低理解坡度,使学生对质量单位能获得正确、清晰的认识。
二、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上的保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我们不能过于简单化地处理学习内容,应该把学习处于真实的、复杂的情景之中。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有颜色的水,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几次正好倒满,并思考:从倒的次数看,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各小组实验后汇报:第一组:我们将空圆锥装满水,然后倒入空圆柱,三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第二组:我们将空圆锥装满水,然后倒入空圆柱,四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 第三组:我们在空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空圆柱,不到三次就将圆柱装满了。咦,结果怎么会不一样呢?我来试试看!(我从学具箱中随手取出一个空圆锥一个空圆柱)你们看,将空圆锥装满水,倒入空圆柱里,一次,再来一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学生议论纷纷:老师,你的圆柱太小了。(我在学生的“指导”下重心选择一个空圆柱继续实验,三次正好倒满。)学生调换学具,再试,成功了。我追问:什么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这时学生都明白了: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我为学生设置了一个真实的探索情境,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实验情况的对比,主动观察、思考,进而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充足的时间保证。因为在学生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必然先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在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开始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讨论时,一方面学生需要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解题策略,另一方面还要努力理解他人的解题策略,并不断回顾和反思自己与他人在解题策略上的正确与错误、相同与不同,对都正确但方法不同的解题策略,需比较不同方法之间的特点,优化解题策略等等。这些环节是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必要环节,教师必须给予时间上充足的保障,这样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才会提高,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
三、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经常有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你们懂了吗?”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其实这样毫无意义。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1)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2)学生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3)学生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并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这些方面,教师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和练习是可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而要做到这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比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中涂成阴影的梯形的面积大概是多少?学生通过前面三角形的面积的学习和大胆猜测,直观地感觉出梯形的面积相当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时我鼓励学生通过剪一剪、比一比,将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梯形,发现、比较两个梯形的关系,看看这两个梯形是否完全重合,形状、大小是否完全一样,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随后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只有一个梯形,你能想出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吗?由于学生通过前面动手操作的那个例子,已经看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很自然地会反过来思考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算出梯形的面积。这样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组织、设计教学活动,充分挖掘、拓展学生的探索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四、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与情感。
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而积极的体验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学生的创造性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大部分只有这两句:“回答得真好”,“回答的不错”。这种评价包含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少了,对学生的能力发展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果我们教师在评价时善于抓住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解题策略和手段或合作意识和技巧等方面优点加以表扬,比如“你真肯动脑筋”、“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说得太好了,说明你的思路清晰”、“我发现××同学在完成这个任务时用到了直尺,说明他善于利用工具”等等。通过这些评语,受表扬的学生能够更加充分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受到鼓舞而信心倍增,更加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也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更加清晰的榜样形象。
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所以,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利用数学概念或理论的发展过程设计数学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自己建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