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思考: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认识厘米”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走进课堂,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认识厘米
教材简析:
1、内容:教材第50~51页内容。
2、例题分析:
第50页例题量课桌的长,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还不会用尺量长度。因此,鼓励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行度量。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一致。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 一是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需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一致的结果,从而导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认识厘米在直尺上进行,因为直尺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用具,上面有厘米。通过看尺上的1厘米,知道它是多长;用手指在尺上比画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直尺上看2厘米和5厘米的长度,能增强1厘米的观念,也为量长度和画线段作准备。因为2厘米(或5厘米)是2个(或5个)1厘米连起来的长度,量物体的长是看这个长度里面有几个1厘米,画若干厘米长的线段是连续画出若干个1厘米长。这样,在认识几厘米的过程中,加强了对1厘米的体验。估计长度的时候,如果估计它里面大约有多少个1厘米,不仅易于操作,而且能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
4、重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直尺量长度的方法。
5、突破重难点措施:观察、动手操作。
三、学习目标:
1、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2、小结: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在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度之前,先要组织讨论,让学生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量出课桌的长度.学生操作后,再通过交流使他们感受到有必要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
2、 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大约有多长时,要求不宜太高,只要大致合理就可以了.找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时,可以先由教师举出一些例子或出示一些物品,以帮助学生逐步打开思路.
3、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4)打开书第51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锝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
(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课后反思:
在“认识厘米”的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走进课堂,通过学生的探究,操作,交流,分析,反思等活动,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一 发现数学,激发探究
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究建构新知识的“支架”,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厘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学中以游戏化,生活化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探究的兴趣。本节课的教学,我先出示了一段录象“笨笨熊学本领”。测量的标准不同,他做出的裤子短,于是他产生了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呢?学生看完之后议论纷纷,在这一生活化的情景中体会到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尺的重要作用,激发了进一步去了解,探究尺的兴趣,从而把数学研究的兴趣延伸,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2厘米,5厘米……学生不仅在头脑里建构了厘米表象,而且深刻理解了直尺上1厘米就是1大格,3厘米就是3大格等等……从而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科学家探索问题的道路,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和追求真理的态度,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二 体验数学,感悟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纸条的长度,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使每一种测量方法都是源于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是学生自行悟出的,而不是来自于教师暗示与指导。在学生自己找到了测量结果“比5厘米多一些”的错误缘由,构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在测量方法上交流比较展示,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和感悟到别人的测量方法,反思自己的测量方法与别人的不同,对多种测量方法有了初步的优劣之分,使学生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 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的“做数学活动”中产生,方法的选择也让学生在“做数学活动”中领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本课教学时,出现多样化的解决问题方法后,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体验,学生有了从“刻度0”开始测量就可以直接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的结论,我让学生用软尺量自己的身高,臂长,座高,腿长等,学生通过活动发现身高与臂长相同,座高与腿长相同等等,再次深入体验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越性,对从其他刻度的测量方法有一种笨拙之感。学生在多种方法的比较中,构建出一般的合理的测量方法。又如,同桌同学尝试剪出15厘米的纸条,我事先没有讲出剪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尝试,遇到问题互相帮助,从而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学习数学的欢乐,当学生兴奋地把剪出的15厘米的纸条举起来后,学生很迫切的想知道别人是怎样剪的,于是我让三位同学演示剪的方法步骤。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科学的,合理的测量方法在学生的体验之中不知不觉地生成。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合作者,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