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思考: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困难。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毛线,长方形纸等。
学具:毛线,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喜欢猜谜语吗?(出示:一条条,一根根,编织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生: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知识。
二、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出示一根弯曲的毛线)
提问:看,这根毛线是什么形状?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往两边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请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拉一拉,思考: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师:你们知道吗?你们一个小小的动作就揭示了一个奇妙的数学知识:把毛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两手捏住的的地方叫两端,这两端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小朋友数数看,线段有几个端点?(补充板书:有两个端点)
请学生指一指两个端点在哪里。
师:同桌两人小朋友合作,一人先把毛线拉直,另一人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相互交换。
请一组小朋友展示。
(把线松开)问:这还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问:这可以看成线段吗?
(取毛线中的一部分)问:现在你还能指出哪儿能看成线段吗?端点在哪儿?
3、出示线段的图形
师:数学上可以用这样的短竖线来表示端点,可以用这样的图形表示线段。(出示线段的图形)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请小朋友们把线段的样子记在脑海里。闭上眼睛想想线段的样子。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师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指名说,齐说)
三、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师: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这个新朋友,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图形是线段吗?(出示P49“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判断,并说明为什么是线段和为什么不是线段。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线段的特征,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比如说,我们的数学书上就有线段。请小朋友们拿出数学书自己找找看,哪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它的端点在哪里?还有吗?问:除了可以把数学书的边看成是线段,小朋友找一找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呢?(汇报时说清楚哪个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并且指一指这条线段从哪儿到哪儿,它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全班交流)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你们拥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相信走出课堂之后你还会有更奇妙的发现!
过渡语:生活中,除了可以把一些物体的边看成是线段,我们还可以动手折出一条条线段。
3、折线段
师:睁大你们的眼睛,注意看!(教师示范折:先把长方形纸对折,打开,纸上出现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那这条线段是从哪里到哪里?它的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师: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你是怎样折的?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谁能折出更长的?你能折出最长的折痕吗?展示学生的作品。
你能不能折出一条比老师这条还要短的折痕,展示学生作品。
师:通过刚刚的折一折,我们发现(线段有长有短)。(板书:有长有短)
4、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找到了线段,还折出了线段,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打算用什么工具来画?生:尺。师:为什么?(因为直尺的边是直的,可以画一条线段)还能用其它工具来画线段吗?生:书,笔等。师:为什么?(因为它们的边是直的)师:如果让从它们中选一种工具,你准备选什么?为什么?(尺,方便)。好,现在请小朋友们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学生各自操作,指名板演。
评点学生所画出的线段,强调:(1)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直尺,使它不能移动;《找二个画错的学生,一个是没画直,一个是没标端点》(2)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不能弯曲;(3)要在线段的二端标上端点。
师:同桌相互欣赏对方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他画的有不太对的地方,请你帮他指出来。
师:请小朋友说说画线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5、数线段(“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其实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当中有很多都是有线段围成的。这些图形你认识吗?你能数出这几个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吗?
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形让学生指一指它的每条边的两个端点。
说明:在图形里面,它们的每条边都是一条线段,线段的端点虽然没有标出来,但它是存在的。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也就是说(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6、连一连
(1)连接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动手折了线段,画了线段,还数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接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演示)
提问:连接两点能画出几条线段呢?
得出结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2)连接三点画线段
提问:如果有三个点,你还会连吗?(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指名读题。
提问:什么叫“连接每两点”?(只要是两点,它们之间就可以画一条线段。)指一指哪两点能练成一条线段?
师:准备好直尺,在书上连一连。(和电脑老师校对一下)
问:画成的是什么图形?(三角形)
(3)连接四点画线段
师:真不错,看,现在有几个点,你还能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吗?(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尝试在书上画,画完之后数一数画了几条线段。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两种作业情况,提醒学生注意中间两条)
启发: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拓展延伸
如果有五个点,要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还会画吗?请小朋友们课外用刚才的方法去连一连,试一试。
三、课堂小结
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生:线段。如果你是线段,你想怎样介绍自己?(用“我是一条线段,我是……”来介绍)
课后思考: 在数学课中强调从学生身边的行为、自身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这节课上,我能基本完成了预期目标,学生也地活动中得以发展,我相信这样培养学生会使学生更加乐观活泼、更勇于实践,更富有个性,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