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小结(钱春霞) 12-01
教学设计(钱春霞) 12-01
学期总结会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中期评估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4
发布日期:2012-01-09   点击次数:    作者:白玉仙  来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呢?这就必须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要提高教材处理的有效性

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关注教学预设的问题。有效的教学对教师的教学预设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必须认真做好教材的解读、学生的把握和目标的确定这三个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也是我们的数学教学一直给予重视的基本问题。

解读教材。无论何时,钻研教材都是数学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素养。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特别注重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和处理显得很粗糙,很不到位。我们鼓励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要超越教材,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吃透教材。教材未吃透,谈何超越?课堂教学追求“挈领而顿,百皱皆顺”的境界,“领”在哪儿呢?“领”在教材中。

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全面、系统、深入的解读。首先,宏观上理清思路。要理清教材中每一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把握它的地位和作用。既要“瞻前”,研究新知识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要“顾后”,研究新知识的学习是为今后哪些知识的学习作准备的。只有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点和重难点,教学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只有深入理解教材提供素材的用意和隐含的学习线索,教学才能在体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实现对教材的超越。我们一直倡导“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对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得心应手。名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简单,而平庸的教师却会把简单的课上得复杂。

了解学生。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主要考虑教什么,怎样教,有时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关注。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外部传递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

确定目标。制订与教材要求适切、落实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确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要准确、具体。所谓“准确”,就是严格对照课程标准和教材,既不任意拔高要求,也不随意降低标准。制订教学目标,还要关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确定在一节课中有所侧重地体现某一方面的目标。要防止制订目标一味求全,以免使课堂成为包罗万象的大染缸。

2、要增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脚点当然是教学实践。数学教学活动主要包括知识发生的活动、知识形成的活动和知识应用的活动。

先说说知识发生的活动。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或者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就不会有内在动力的支持,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这样的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问题源于合适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应体现时效性。即要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活动。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有启发性。

我们知道,从数学发展的动力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问题的另一方面,新课教学之前还要不要组织学生复习呢?其实,新课教学前复习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前者,如果有必要,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后者,常常有教师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铺垫”,对于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可见,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也不矛盾,并不是所有内容的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到原型,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内容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

问题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问题情境不应只是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还必须包含着数学问题。问题情境只要能让学生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思维冲突,就能激起其好奇心、求知欲。衡量一个问题情境的优劣,不在于问题呈现方式的差异,而应归结为有无引起学生主动做出反应,并在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愿意解决的求知状态。

问题情境还应具有针对性。数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相应地,数学问题也来自两个方面,有来自数学外部的(即现实生活),也有来自数学内部的。从这个角度讲,不能也不必每节课都去联系实际,都去创设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

再看知识形成的活动。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选择恰当的活动形式。一些课堂中的数学活动并不十分有效,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对怎样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考虑不周,对相应内容学生一般会怎样认识研究不够,把新的学习方式简单化地理解成几种学习形式。教师应该不随意否定过去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且也适应当前教学状况的观念、做法,在扬弃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根据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适当地加以应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