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小结(钱春霞) 12-01
教学设计(钱春霞) 12-01
学期总结会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中期评估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6
发布日期:2012-01-09   点击次数:    作者:白玉仙  来源:

 

1、情境创设的低效化。

如《吨的认识》教学片段:课件出示一副漂亮的主题图,上面有牛、熊、马、鹿和一座小桥,并标出各只小动物的体重分别是 500千克、400千克、300千克和100千克,小桥上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这位老师介绍说:牛、熊、马、鹿一起去参加动物运动会,他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后问学生:你们从图上发现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提出了不少要用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但就是没有提出有关“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以上情境中的场景来源于课本的主题图,是一个不错的场景,但是,老师在组织教学时忽视了对数学本质的关注。让学生发现图上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思维活跃,但是,所提的问题却冲淡了本节课要学习的数学本质——“吨”与“千克”的关系,冲淡应有的“数学味”。没有数学学习内容的本质,就没有数学课的“数学味”,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媒体使用的泛滥化。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中,为了加深学生对“745”等时刻的认识,出示了一段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节目片段,内容逼真,引起了学生长久的注意。结果学生留恋于观看录象内容,而忽视了屏幕上时钟所指时刻。这样的媒体应用,反而弱化了教学内容,造成主次不分,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添加正面案例《二十四时计时法》教学情境的创设,强化对比)

3、教学过程的程序化。

教学过程的程序化,授课的形式化,这样的现象较多出现于一些评优课中。只要是参加评选观摩的公开课,一定是经过本人甚至专家精心设计的,教师只需按照预先设计组织教学,好比是执行一个软件程序,只要点击“开始”,按步就班进入“下一步”,便会取得圆满“成功”。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容不得学生出现“意外”的,即便是有,教师也会予以“纠正”或“不予理睬”,学生就像教师表演的陪衬。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学研究的功能和价值也就荡然无存。

4、合作探究的形式化。

现如今,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子,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孩子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孩子如何开展合作与交流缺乏指导,流于形式。我个人觉得有以下三点感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