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例
教学《10的认识》,学习10的组成,学生拿出10个小圆片将它们分成两堆,小组交流一下有几种分法。学生立即投入小组合作中,有吵的、有喊的、有抢的、有忙着玩的、有讨论的…
分 析
在当前的小学课堂中,沸沸扬扬的讨论场面随处可见。然而,只要我们教师深入其中,就会发现这种流于形式的讨论,只是表面热闹,一部分学生说的做的与老师要求的无关,并无扎扎实实的功效。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如果不经过有序、有方法的讨论训练,就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学生在课堂上是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的。
对 策
(1)内容适宜是学生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定位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困难,但又不是高不可攀,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2)思考充分是学生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在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对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觉得有话可说,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在多数学生产生这种欲望时,合作学习才切实可行。
(3)汇报学习收获时,组员要轮流发言,不能一人独揽大权。即首次汇报生甲为主要发言人,其他成员可作补充。但下次汇报(也可顺延到下节课),主要发言人不能是生甲,应把机会留给组内其他成员,生甲只可进行补充或提出新的见解。如此循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上例中,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完全可以先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独立的分一分,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学生由消极被动合作,变成了积极主动合作,达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总之,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我认为,了解学生,理解教材,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为前提;突出主体,扩大时空,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是关键;面向全体,注重反馈,特别关注弱势群体是保障。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
策略探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有效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益(结果)。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教学效益:是指学生一节课的收获,包括: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同教学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评价课堂教学不仅要看教学效果,更应看教学效率。例如,教学认识0这个知识点,所需时间如果是15分,结果一位教师花15分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认识了0;另一位教师花20分,学生也认识了0。显然这两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同,但教学效率却不同。)
下面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大家共商榷:
一、新教学理念和分段教学目标的把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一)理念的理解诠释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指数学教学总的指导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都来自于成功的数学教学实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强调:数学学习的活动性本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再创造”过程,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将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
4、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真正体现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