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很多数学课堂上可谓热闹,老师也为了创设数学情境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有时真是收效甚微. 我们不得不反思,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使它变得绚丽多彩吗?怎样的情境才是我们数学课堂所需要的,才是有效的?很简单,根据需要创设情境,每个情境都能达到一定的目标,这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才是我们的数学课堂所欢迎的.
一、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大功能.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可激发学习的兴趣. 疑问和好奇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有趣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不断地完成同化和顺应,会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有一位教师就通过一个故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用问题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这个故事就是:动物王国举行数学抢答比赛,大象裁判长出示了算式题38 × (4+6),小猴子很快就报出了答案,答案是多少呢?我们小朋友算出来了吗?学生们都纷纷举手,报出答案380.大象裁判长接着又出示了一道算术题38 × 4+38 × 6,小狐狸第一个举手报出了答案,我们小朋友算出来吗?孩子们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过了好久才一个个举起手来,答案也是380. 我看出了同学们一脸疑惑:怎么算式不同,得数相同?难道有什么奥秘吗?学生的探索欲望一下子被激起,教师趁机导入课题“乘法分配率”. 学生被带入问题情境之中,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
二、故事情境,认识新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若要学得好,首先要对所学的材料感兴趣. 在认识新知前,我们很多老师都想创设一个新颖有趣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些真是为了兴趣而忘了目标,例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有位老师利用多媒体给孩子们讲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花了五分钟的时间才点到7上,而且这个故事与7的乘法口诀毫无联系,只是激起了学生对故事的兴趣但对新知毫无感觉,这样的情境就称不上有效的情境. 有效的情境应该能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些线索,通过大脑的内部整合,顿悟产生新的认知结构. 第二个老师也同样使用了这个问题情境,方法就明智多了,在多媒体屏幕上出示白雪公主,问:“小朋友们认识她吗?”学生异口同声:“白雪公主. ”今天她的七个小矮人朋友也来了. 出示七个小矮人,七个小矮人的帽子上都有一个数字,“7,14,21”.师问:“这些数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很容易发现规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7,分别是一个7,两个7,三个7. 还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个小矮人帽子上的数字会是什么呢?根据规律学生回答:28,35,42,49. 这一列数都与谁有关系?学生很快发现都与7有关. 师总结:从这列数中,我们知道一个7是7,两个7是14,……这节课我们就学习7的乘法口诀. 在这个数学情境中,从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入手,从小矮人帽子上的数字引发学生的思考,发现数字的排列规律,进而揭题. 这位老师创设的情境没有繁琐的故事情节,没有过多的气氛渲染,有的是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认识新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有效的情境.
三、操作情境,探索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少了动手操作的过程,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而学生思维又具有形象性,这之间存在的矛盾,靠什么去解决?关键还是教师适时有效地创设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把外界的运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抽象的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孩子的面前,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去探索新知,亲身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 “四边形”时,可以设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分图形去发现各种各样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 例如:可用直尺量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是否相等,可以用折纸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及四个角是否相等,也可以用木棒搭长方形、正方形的方法验证等. 为了加深学生对抽象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我让学生通过削土豆、捏橡皮泥,进一步加深对图形的感知和了解,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仅发现了新知,巩固了新知,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生活情境,运用新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科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在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寻找. 这说明了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及时地实现数学对生活的反哺,将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构建了有效的练习情境,不仅回答了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还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教学元、角、分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我们原来的做法是让学生记背1元=10角,1角=10分,公式化的教学真正拿到生活中去却显得很乏力. 数学的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生活搬进课堂,我安排在小组中进行购物活动,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各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在创设购物情境中,教师要出示各种实物,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买什么,如何付钱,购物中注意什么,通过全班真实性的购物,进一步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简单的兑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理使用人民币的意识.
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俏都是多余的. 创设数学情境要本着为数学课堂服务,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服务. 这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 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将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散发独特魅力.
一、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大功能.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可激发学习的兴趣. 疑问和好奇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有趣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不断地完成同化和顺应,会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有一位教师就通过一个故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用问题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这个故事就是:动物王国举行数学抢答比赛,大象裁判长出示了算式题38 × (4+6),小猴子很快就报出了答案,答案是多少呢?我们小朋友算出来了吗?学生们都纷纷举手,报出答案380.大象裁判长接着又出示了一道算术题38 × 4+38 × 6,小狐狸第一个举手报出了答案,我们小朋友算出来吗?孩子们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过了好久才一个个举起手来,答案也是380. 我看出了同学们一脸疑惑:怎么算式不同,得数相同?难道有什么奥秘吗?学生的探索欲望一下子被激起,教师趁机导入课题“乘法分配率”. 学生被带入问题情境之中,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
二、故事情境,认识新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若要学得好,首先要对所学的材料感兴趣. 在认识新知前,我们很多老师都想创设一个新颖有趣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些真是为了兴趣而忘了目标,例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有位老师利用多媒体给孩子们讲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花了五分钟的时间才点到7上,而且这个故事与7的乘法口诀毫无联系,只是激起了学生对故事的兴趣但对新知毫无感觉,这样的情境就称不上有效的情境. 有效的情境应该能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些线索,通过大脑的内部整合,顿悟产生新的认知结构. 第二个老师也同样使用了这个问题情境,方法就明智多了,在多媒体屏幕上出示白雪公主,问:“小朋友们认识她吗?”学生异口同声:“白雪公主. ”今天她的七个小矮人朋友也来了. 出示七个小矮人,七个小矮人的帽子上都有一个数字,“7,14,21”.师问:“这些数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很容易发现规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7,分别是一个7,两个7,三个7. 还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个小矮人帽子上的数字会是什么呢?根据规律学生回答:28,35,42,49. 这一列数都与谁有关系?学生很快发现都与7有关. 师总结:从这列数中,我们知道一个7是7,两个7是14,……这节课我们就学习7的乘法口诀. 在这个数学情境中,从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入手,从小矮人帽子上的数字引发学生的思考,发现数字的排列规律,进而揭题. 这位老师创设的情境没有繁琐的故事情节,没有过多的气氛渲染,有的是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认识新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有效的情境.
三、操作情境,探索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少了动手操作的过程,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而学生思维又具有形象性,这之间存在的矛盾,靠什么去解决?关键还是教师适时有效地创设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把外界的运动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抽象的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孩子的面前,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去探索新知,亲身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 “四边形”时,可以设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分图形去发现各种各样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 例如:可用直尺量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是否相等,可以用折纸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及四个角是否相等,也可以用木棒搭长方形、正方形的方法验证等. 为了加深学生对抽象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我让学生通过削土豆、捏橡皮泥,进一步加深对图形的感知和了解,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仅发现了新知,巩固了新知,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生活情境,运用新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科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在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寻找. 这说明了数学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及时地实现数学对生活的反哺,将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构建了有效的练习情境,不仅回答了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还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教学元、角、分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我们原来的做法是让学生记背1元=10角,1角=10分,公式化的教学真正拿到生活中去却显得很乏力. 数学的学习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生活搬进课堂,我安排在小组中进行购物活动,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各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在创设购物情境中,教师要出示各种实物,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买什么,如何付钱,购物中注意什么,通过全班真实性的购物,进一步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简单的兑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理使用人民币的意识.
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俏都是多余的. 创设数学情境要本着为数学课堂服务,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服务. 这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 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将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散发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