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研究小结---------------------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思考(臧斌)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课堂逐步实现了从“传递中心”的教学向“对话中心”的教学转变,从“记忆型教学文化”向“思维型教学文化”的转变。广大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严谨、环节流畅,学生学得轻松自信,充分体验成功的愉悦;教师引领得体,师生、生生互动充分,新课程的理念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接受和实践着。为使我们的学生不仅是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能够实际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根据几年新课程教学的实践,我们体为还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辩证统一,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教学过程和思想方法的有机统一
教学过程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的教学理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并有意识地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活动讨论、合作交流等多中学习方式,经历体验数学学习过程。
我们都知道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是新教材体系的两条主线。数学基础知识是明线,写在教材里;数学思想方法是暗线,体现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对于数学基础知识教师们大多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扎实施教,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往往视而不见或者认为点破了似乎拔高了教学目标而显得遮遮羞羞。我们认为,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而加以深化其实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如有一教师在教学“高不变的性质”时,先是通过情景呈现板例“24÷6=4”,让学生写出商是4的算式,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让学生大胆提出、猜测。通过活动研究,进一步验证猜测,完善规律,最后适当应用规律。教师引导反思学习过程中就大胆地提出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即:提出猜测、验证猜测、完善规律、应用规律。学生不仅对“商不变的性质“的内涵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更可贵的是对数学的思想方法的认识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往往对数学思想方法避而让之,甚至还被扣上超越目标的高帽子。在一次教研活动,执教教师在教学“6、7的认识”后安排“连线练习”,教师表达了“一一对应”呢?好象似乎触及“提高教学目标的高压线”,有一教师在教学“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中始终怕提升转换的方法,归纳“加减法”的转换方法好象又会犯“教师负着”的错误,因而学生对转换方法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浅层面。有一教师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就提出谁能用某一数学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并同“曹冲称象”结合,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转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运用,这样无疑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无疑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关注知识解构与建构的有机统一
小学数学很多课例有几个知识点组成,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探究式地解剖每一知识点,从而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技能的掌握。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一节课的知识点都有很大的相关性和承接性。因此,教学中我们在注重对一点点数学知识的解构中更要注重对知识整体的建构,从而形成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组建知识的认知结构。
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中,引领学生分别对常用的面积单位感性认识后,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三个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重叠在一起,进行知识的沟通,让学生观察比较,闭眼想象等活动,从而使面积单位形成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大小”和其内在联系建立了清晰的表象。再如上面举例的《24小时认时法》教学后,很多教师把1天中的24小时形成过程全面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对“转换过程”就能自觉感悟和主动建构。在教学“因数和倍数”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6是因数,6是倍数”,通过辨析,学生清晰地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内在联系,达到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是紧密的,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一节课中对知识点的整合,可以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加以形成链式知识,也可以通过设计难度适中的综合练习把知识点形成一个网络状的整体。对于一个单元、一个学段甚至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以最基本的要领为核心,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如用“份”的概念把乘除知识,倍的知识,分数知识,比和比例知识及解答有机地沟通联系,以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难度并促进知识的迁移。
三、关注收获和问题的有机统一
现在的小学数学课,教师们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引下,课堂中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反思活动引入课堂教学,在课的结束前,真少不了这么一个片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你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这对提炼一节课的知识点和方法无疑是有效的做法。本人认为要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习惯,在关注收获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理念。我们有些教师一方面担心课临近尾,让学生提问题会拖课,影响一节课的整体性(有些内容的课应有意识地多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提问),另一方面学生的提问会给自己难堪,下不了台(特别是公开课),弄巧成拙。在观摩“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大胆让学生提问,一学生提出“为什么面积单位一定要用平方呢?”在观摩“减法的运算性质”一课时,一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能叫减法的结合律呢”等等,着实让教师一时难以回答。因此,课堂中既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提问,又要精心预设学生的问题,如果学生的提问教师摸不着边确实是尴尬的(特别是面对听课者)。机灵的教师可能会把“问题”踢给其他学生,但教师自己心中无底毕竟空虚。当前,大力提倡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小学教师也要研究初高中数学,甚至是大学数学深远意义可见一斑
。当然,关注一节课的收获和问题,并不是每一节课的固定模式,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培养学生提问意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所要研究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很丰富,教学中的广度、深度、张度、力度、频度、难度等如何针对教学重点、难点来选择;课堂教学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所形成的一个共同体,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最终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课堂教学达到诸因素的和谐统一是我们全体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课堂逐步实现了从“传递中心”的教学向“对话中心”的教学转变,从“记忆型教学文化”向“思维型教学文化”的转变。广大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严谨、环节流畅,学生学得轻松自信,充分体验成功的愉悦;教师引领得体,师生、生生互动充分,新课程的理念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接受和实践着。为使我们的学生不仅是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能够实际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根据几年新课程教学的实践,我们体为还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辩证统一,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教学过程和思想方法的有机统一
教学过程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的教学理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并有意识地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活动讨论、合作交流等多中学习方式,经历体验数学学习过程。
我们都知道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是新教材体系的两条主线。数学基础知识是明线,写在教材里;数学思想方法是暗线,体现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对于数学基础知识教师们大多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扎实施教,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往往视而不见或者认为点破了似乎拔高了教学目标而显得遮遮羞羞。我们认为,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而加以深化其实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如有一教师在教学“高不变的性质”时,先是通过情景呈现板例“24÷6=4”,让学生写出商是4的算式,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让学生大胆提出、猜测。通过活动研究,进一步验证猜测,完善规律,最后适当应用规律。教师引导反思学习过程中就大胆地提出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即:提出猜测、验证猜测、完善规律、应用规律。学生不仅对“商不变的性质“的内涵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更可贵的是对数学的思想方法的认识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往往对数学思想方法避而让之,甚至还被扣上超越目标的高帽子。在一次教研活动,执教教师在教学“6、7的认识”后安排“连线练习”,教师表达了“一一对应”呢?好象似乎触及“提高教学目标的高压线”,有一教师在教学“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中始终怕提升转换的方法,归纳“加减法”的转换方法好象又会犯“教师负着”的错误,因而学生对转换方法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浅层面。有一教师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就提出谁能用某一数学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并同“曹冲称象”结合,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转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运用,这样无疑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无疑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关注知识解构与建构的有机统一
小学数学很多课例有几个知识点组成,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探究式地解剖每一知识点,从而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技能的掌握。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一节课的知识点都有很大的相关性和承接性。因此,教学中我们在注重对一点点数学知识的解构中更要注重对知识整体的建构,从而形成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组建知识的认知结构。
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中,引领学生分别对常用的面积单位感性认识后,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把三个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重叠在一起,进行知识的沟通,让学生观察比较,闭眼想象等活动,从而使面积单位形成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大小”和其内在联系建立了清晰的表象。再如上面举例的《24小时认时法》教学后,很多教师把1天中的24小时形成过程全面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对“转换过程”就能自觉感悟和主动建构。在教学“因数和倍数”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6是因数,6是倍数”,通过辨析,学生清晰地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内在联系,达到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是紧密的,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一节课中对知识点的整合,可以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加以形成链式知识,也可以通过设计难度适中的综合练习把知识点形成一个网络状的整体。对于一个单元、一个学段甚至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我们可以以最基本的要领为核心,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如用“份”的概念把乘除知识,倍的知识,分数知识,比和比例知识及解答有机地沟通联系,以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难度并促进知识的迁移。
三、关注收获和问题的有机统一
现在的小学数学课,教师们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引下,课堂中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反思活动引入课堂教学,在课的结束前,真少不了这么一个片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你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这对提炼一节课的知识点和方法无疑是有效的做法。本人认为要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习惯,在关注收获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理念。我们有些教师一方面担心课临近尾,让学生提问题会拖课,影响一节课的整体性(有些内容的课应有意识地多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提问),另一方面学生的提问会给自己难堪,下不了台(特别是公开课),弄巧成拙。在观摩“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大胆让学生提问,一学生提出“为什么面积单位一定要用平方呢?”在观摩“减法的运算性质”一课时,一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能叫减法的结合律呢”等等,着实让教师一时难以回答。因此,课堂中既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提问,又要精心预设学生的问题,如果学生的提问教师摸不着边确实是尴尬的(特别是面对听课者)。机灵的教师可能会把“问题”踢给其他学生,但教师自己心中无底毕竟空虚。当前,大力提倡提高教师自身的数学素养,小学教师也要研究初高中数学,甚至是大学数学深远意义可见一斑
。当然,关注一节课的收获和问题,并不是每一节课的固定模式,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培养学生提问意识,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