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小结
通过参加了《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我体会到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为使课题实践与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课堂研究与课外辅导的有机结合,我们虽然通过分步实施、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形式化的情境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是在课程内容(糖果)上人为裹的一层糖衣,学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迷惑,对五颜六色的糖衣感到兴趣,至于自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么,他却全然不知。
案例1:在讲“两步计算式题”时,课始,创设了去游乐园玩的情境。课件演示:两个学生乘车来到游乐园门口,遇到了“拦路虎”,要求学生闯过“迷宫”才能进门,教师充满激情地问:“同学们有信心闯过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课件显示迷宫图:把算式和正确的答案连起来,连对了就能走出迷宫(只有一题是两步式题,其余均为一步式题)。学生顺利闯关后,教师表扬:“真能干!”追问:“这些题目中哪一题是与众不同的?”从而揭示课题“两步计算式题”。可以说,这种情境与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只是外加的一顶“高帽子”。
2、自主探索形式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探索到什么程度,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师生合作关系如何表现得和谐统一,取得预设效果等,仍需进一步探索。自开题以来,“课堂有效性教学”就成了课堂教学上特别关注的问题,但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上的式不少。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自主探索时间给得不够,一些能力差的学生还来不及弄清主旨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更谈不上让学生去思考去表达。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显得匆忙、零乱,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也得不到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规律的掌握、数学方法的运用、数学兴趣的提高等难以达到更高的要求。
3、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发展。课堂应是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走固定的路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特别是课堂上某些意外生成稍纵即逝,如不及时点拨,那是非常遗憾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课堂的反映,及时地生成教学目标,调整预设的教学板块。但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公开课上,教师们由于害怕时间包袱,还是有些牵着学生走,对于不在自己预设范围内而在学生的生成范围内、但也有道理的结果指导得不够,甚至忽视了。这样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