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研究小结
这个月我着重研究了“针对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的教学策略”,通过研究本人有以下几点感受:
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为此,从课程目标到教材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我们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进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教学评估分层。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1、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实施教学有导向作用。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学生固然属于某个特定的类群,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组成这类群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差异的。老师要注意学生的“共同性”,更要研究学生的“特殊性”。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制定目标,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我一般分为下限目标和上限目标。下限目标是要求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上限目标则是发展目标。教学时,以学困生“吃得了”、优秀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摘得到”为原则。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留有余地。既要有统一的教学活动,又要对学困生及时辅导,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优秀生冒尖露角,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
2、上课教学层次化策略。
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中等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基础、能力两层,要注意调动基础、能力两层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认为有些难题课堂上不讲就是玩不成教学任务。一些难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或研究性学习课上再给能力较高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同时,在新知识的理解、应用等方面,要兼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这几年教学经验,一个60人的班级,大概有15人左右为优等生,10人左右为后进生,其余学生基本处于中等水平。课堂上,新授课的教学,我会多喊优等生回答问题,碰到技能方面的问题,多叫中等生板演,一些非常基础的题目,会给后进生机会,让他们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感。这样,在一趟堂新授课中,各阶段的学生都能兼顾。
3、备课教学层次化。
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要求基础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高层次的学习伙伴,带着疑问听课;中等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并据此完成练习题,遇到困难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能主动求教或帮助其他层次的学生;能力较高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其他层次的同学。一般来说,处于能力较高层的学生,给足时间给他们预习新知,他们往往能根据以往学习的旧知来推出新知,能达到教学的基本目标。只需稍加点拨,他们往往能深入其本质,自行解决难题。而处于中等的学生,在掌握新知的时候,需要先复习旧知,掌握旧知与新知的联系后,可以自学新知,完成基础题。但是,对于基础层的学生而言,他们探究能力比较弱。首先要对其旧知深入剖析,练习一部分旧知习题,再去讲解新知,才能对新知有所理解,但还处于表层理解,需要多练习,多评讲,再练习,才能达到中等学生的水平。
4、课后作业布置层次化。
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3个层次:基础层学生做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中等学生做基础性作业,同时配适量提高题(课后习题),能力较高层学生做基础性作业和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分层布置作业,并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作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基础层学生来说,巩固了新知识,对新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获得一定程度的学习满足感。对中等学生而言,即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又能深化学习内容,在基础之上得到一些提高何再认识。对能力较高层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并能在拓展思维空间方面得到必要的发展,以满足他们的探究需要。
分层异步教学融洽了师生关系,教师要根据学生层次不同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要及时关注和了解学生,师生间增加了平等对话、真诚合作的机会。师生、生生之间共同探究,相互补充,平等分享学习成果,学生从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