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理论学习笔记2(任晓霞)
摘要:
一、探究的内容宜少不宜多。
有的教师片面的认为“探究的内容越多越好,凡事都喜欢让学生进行探究”正因为如此,导致探究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如果每个知识点都要探究到位,势必会造成探究时学生非常费时,以至于造成一些探究课上不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是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完成任务,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其学习的效果是可想而知。因此,笔者认为探究的内容宜少不宜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立足于课本,但不局限于课本,面向全体学生,精心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探究内容。
二、探究的情境宜实不宜俏
探究性学习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教学情境。因为在探究性学习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教师会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让学生置身于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做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这样做就导致了部分教师盲目地追求探究情境的花俏、时髦,造成非数学因素太多干扰了学生的正常思维。
我们创设探究情境时不能只看表面的花俏,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问题的呈现。而是要用务实的眼光去审视教学情境,削枝留干、精兵简政,简化情境中非数学因素,让探究情境由俏变实,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才能更加有的放矢,突出主题,省时增效。
三、探究的空间宜大不宜小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它强调的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能使学生有比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互相研究讨论解决。让学生自己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割一割、补一补的方法,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探究的路径宜直不宜曲
有些老师认为:小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该等同与科学家的原始探究活动。以为只有学生付出了与前人大致相同的探究过程,才能算得上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课。这种认识导致了一些教师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无形之中增加了探究的难度。使学生探究的路径变得弯曲,学生的探究的过程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五、探究的结论宜宽不宜严。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智力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探究的成果也往往不是书本上有的一种或两种,其实探究的成果,也就是得到的结论应该是多样的。从这一点说,探究的过程就好比是从一个端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而决不可能是从一个端点出发向指定端点的线段。因此,我们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结论要求应该宽松些,只要能达到说明探究的目的即可。而没有一个完整的模式去要求和规范。如果对结论要求过严,那么,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整齐划一,思维完全预设在老师的框架内。那么,探究性学习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张扬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又能有什么作用。因此,我们要以一种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探究,只要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得到的探究结论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同。
心得体会:弗赖登塔尔曾经这样说过:“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天地,听任各种不同思维不同方法自由发展,决不可对内容作任何限制,更不应对其发现作任何预设的圈套。”我想,这是对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新课程理念的最好诠释。老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好心的帮助,为学生设置了封闭、狭小的思维通道,他们顺利的进入了老师预设的框架中,得到知识学习的省时和高效。成就了“完美课堂”。其实,恰恰是这样的完美课堂断送和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削弱了探究的能力,长此以往,后果是严重的。但如果探究的空间比较大,学习过程却充满挑战,让学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惑之后,感受到了豁然开朗,最终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这样的课堂正是我们期待的精彩课堂。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它只有正确的理念,却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探究性学习的灵魂,探究性学习就一定会发挥它的应有价值。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充满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