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会想
智力活动的核心是思维,不仅要有“乐于思考”的习惯,还要有着“善于思考”的科学方法和能力。学生“乐于思考”问题要靠教师的激发和调动,而“善于思考”问题就是要有科学的思考方法。会科学地思考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它是一个人智力素质的具体表现。科学地思考问题不仅与人的知识水平的高低有关,而且还与思考问题的方法紧密相连。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思考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使智力素质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个令人头痛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很重视教会学生善于分析、综合数量关系,把对已知和未知的数量进行分析,综合作为解答应用题思维训练的关键。而教学中,常用的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有两种:分析法和综合法。为了让学生掌握好分析这一基本的思考方法,我设计了一个“想”的程序图。每当讲应用题时,就用小黑板出示程序图,让学生按照程序图的顺序去想,去做。程序图如下:
这是一道求( )的应用题。要求( ),必须知道( )和( )。然后根据( )○( )=( )的数量关系式,算式是:( )
例如:一家工厂制造24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制造20台,实际8天就完成了任务,每天比原计划多制造多少台?
读题之后,学生就按照程序想,这是一道求相差数的应用题,要求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制造多少台,必须知道实际每天制造多少台和原计划每天制造多少台,然后根据“实际每天制造台数-原计划每天台数=相差台数”这一关系式,算式是:240÷8-20=10(台)。而以前曾有不少学生把此题误解为:240-20×8=80(台)。从中反映出学生:一没有仔细读题;二没有理清已知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自从有了这个思维模式后,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思路清晰,方法正确。因此可见,有了正确思考方法,遇到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