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动态生成 构建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预设应着眼于生成,生成指导预设,有高质量的预设,就有十分精彩的生成。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就越有效。
行进在课程改革的路上,预设和生成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怎样有效地促进了预设向生成的转化,从而促进了学生的生成学习。
一、以生成为本,预设生成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教师应真正的关注儿童的经验,根据课堂的生成性,及时的调整了教学切实执行的教学预设,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了解学生的这些已有的经验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善于取舍教学环节,调整教学顺序,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教学顺序,确定哪些知识应该重点讲,哪些知识可以略讲甚至不讲。紧紧把握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积极探索,从而减少无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情境,促进生成
教师要创设真实有趣、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一个宽松、活跃、积极的氛围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课堂教学在动态中生成。在《面积、面积单位》统一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3次比较面积大小的情境:(1)比较黑板面与课桌面,观察法。(2)比较数学书与练习本,重叠法。(3)比较面积接近的一个长方形与正方形,拼摆测量法。在进行第三次比较时,大部分学生在比较、争论中达成共识,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去拼摆,长方形上可以摆8个小正方形,正方形上可以摆9个小正方形,可以看出正方形面积大,从而引入统一面积单位的概念。这时还有的学生提出要用格尺量的方法,还有的要用剪的方法。学生想的方法,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教师的职责是保护学生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不能将其扼杀,那就剪一剪、量一量。在实践中,学生发现量完之后,他们只会算出周长,而周长却相等,这个方法不行。用剪的方法,先把两个图形重叠,剪掉长方形比正方形长的一块,在和没有重叠的正方形的一部分比较,发现正方形面积大。教师:那你认为哪种方法好呢?得出还是统一面积单位比较简单。这时虽耽误一些时间,但是我认为是值得的,因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发挥,而且找到了最好的方法。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生成
有效生成看似未曾预约,其实却往往寓于独具匠心的预设之中。预设下的生成让课堂水到渠成,非预设下的生成有的可能让我们把握不住教学的走向,完不成教学任务,有的却让我们的课堂为之一亮,焕发出生命活力。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有效生成。作为教师,要真诚倾听学生课堂上的声音,要善于察言观色,仔细揣摩学生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如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在学生知道了圆柱体的特征之后,我让学生说说圆柱体与长方体的区别。长方体有顶点,圆柱没有顶点,圆柱能滚动长方体不能滚动等,学生说得热火朝天。这时我发现有个学生把书卷成圆柱体状当成水杯模仿喝水的动作。我想,他肯定有新发现,就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他说我发现圆柱体的杯子能喝水,长方体的杯子不能喝水,喝水时水就顺着嘴两边流出来了,所以杯子都做成圆柱体的。听他这么一说,大家都笑了,这一美妙的生成就是我认真观察的结果。
(4)呵护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产生许多信息,这些信息有些很有创见、极有价值,甚至一些不和谐的信息也能生成很有用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要甄别吸取快速整合,在不知不觉中使课堂的“节外生枝”,变为“锦上添花”。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节时,当很多同学正确认识正方形、长方形、菱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后,我问所有的平行四边形是否都为轴对称图形?很多同学认为“是”。理由是“折叠后可以互相重合”,我说:“平行四边形折叠后不会重合。”很多同学不以为然,立即议论纷纷。如何让学生更好理解,这时,忽然发现一个学生没有在议论而在做“小动作”,仔细一看,这个学生在玩弄平行四边形的小纸片,并转来转去,看是否重合。这情景给了我一个极大的启发:何不让学生折叠平行四边形纸片来验证。于是,等学生议论一番后,我说:“同学们不知平行四边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可以用小纸片先做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对折或撕去一半,看两部分是否重合?”这时学生忙碌开了。一会儿,做“小动作”那位同学发言:“我把撕成的纸片反转后,两片纸重合了。”接着有几个同学也这样发言,到此课堂暂时僵持。我说:“同学们看一下课本上对轴对称图形意义描述的一段话。”同学们看后豁然开朗,轴对称图形是“对折”不是“翻转”,至此,同学们完全知道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了。学习这个概念时,做小动作学生的意外信息,给了我灵感,致使课堂精彩生成。这个生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心得体会:预设和生成也遵循对立与统一的基本规律,着力预设是教师的职责,关注生成,正确处理,引领发展是对教师的挑战。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中,让预设成为生成的支撑点,让预设在生成中升华。预设和生成会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