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小结(钱春霞) 12-01
教学设计(钱春霞) 12-01
学期总结会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中期评估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理论学习
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有思考性
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有思考性
发布日期:2012-04-26   点击次数:    作者:臧斌  来源:

 

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案例三:《认图形》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请你们听一听声音,猜一猜是什么啊?(多媒体出示火车的声音)这列火车是用积木搭的,用这列火车带着小朋友们和老师去游玩,交一些好朋友。但必须先得把这列火车搭出来。
(学生分组搭火车)
师:搭好后观察,用上了哪些形状的积木?
生:圆柱、长方体、正方体……
本案例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用学生感兴趣的搭积木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课始就进入知识的探究中,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情境。对小学生来说,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从情境中引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情境的创设都是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进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情境的创设充分发挥了既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学好数学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的作用。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境创设的材料与活动应尽量新颖有趣。对材料或活动的直接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四、        情境创设要有思考性。
案例四:《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课堂结尾设计
师:下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平时,老师宣布下课,同学们都一起走出教室。今天,请同学们按要求离开教师。老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能被卡片上的数整除,你就可以走出教室。
(游戏开始,老师出示第一张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走上讲台,依次说出一句话后离开教室。当学生们跃跃欲试的时候,老师出示了第二张卡片0.5,这时有3位同学一下子冲到讲台前,见其他同学没有动,想了想,又走回了自己的座位。老师让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又走了回去?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明了理由。接着,老师出示卡片3和5,学生按同样要求)依次走出教室。最后,还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的10位同学。)
师:你为什么不走呀?
生:因为我的学号数不能被那些整数整除。
师:老师这里只剩下一张卡片了,怎么办?
生;老师你给个“1”,我们剩下的同学就都可以走出教室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任何自然数都能被1整除,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
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
师:如果老师第一张卡片就是1,哪些同学可以走出去?
生:全班同学都可以走。
(老师拿出一张大大的1,笑着请最后一部分同学走出教室。)
这堂课的结尾的教学,通过“动脑筋走出教室”的游戏情境结束,再次激发了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又一次思维的高潮,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树立了学生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情境的创设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也正如一条龙画完了,最后的“点睛之笔”一样,只有他这一笔点好了,整条龙才显得活灵活现;才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从而激起学生对下一次学习的强烈渴望。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