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在老教材中,教学主要是关注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与掌握知识的程度,就数学这一课程而言,从小学到大学,数学一直是学生的一门主课。这是因为现代文明的任何进步都离不开数学,然而数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却不是很好,特别是学生更是以矛盾的心情看待数学:必须要学又害怕学,非常想学好可是又很难学好,相当多的人学得很被动、很痛苦、很没有成效,如何把学生的数学成绩搞上去一直是家长、老师、学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能尽快地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快乐的、高效的、成功的学好数学呢?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就能很好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更多地是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它不仅关注教学内容所约定的表象的教学目标,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本质的教学内涵。在现行教材体例下,这内涵主要是靠教师冲破传统教育观念与手法的束缚、运用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审析教材,凭借较为成熟完备的教学亲历,去开掘、去寻求学生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学生的一个目标,而是视其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过程。
从本质上说,新课程认为的数学教学,老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内容教数学。教材内容是一条线索,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一条路径,用什么形式去实施路径的行走,即解决学习数学的问题,这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研究与把握的。在一般情况下,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分为这样几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解题术、解题方法、数学思想与数学观念。寻求教材内容上的数学问题的本质内涵,应该在数学思想与数学观念角度下去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策略是,要让学生领悟到:面对一个新问题,往往受思维惯性的影响,要考虑两点:一是考察与之相关或相似的旧知识;二是考察新问题的特殊性,企求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发;否则,另辟蹊径。
数学是学生花费时间最长精力最多而又是大部分学生以失败而告终的一门课,害怕数学的学生非常多,认为数学很难学、很神秘、很枯燥、……,之所以产生这些对数学的误解,首先是由于数学它自身的某些特点,如抽象性、严谨性、形式化……,其次则是我们的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所导致的结果。如何才能改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使之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从数学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的作用,数学与其他各科知识的联系以及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出发,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数学知识,也不需要太多的解题技巧,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是美的,学习数学可以使自己更聪明,加深对数学重要性的理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21世纪,人们的学习不可能永远在学校里、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人的一生中绝大多数的知识,一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研究、总结,二是通过阅读图书、杂志等去理解、吸取、掌握别人的成果,这是主要的途径,这就对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会不会读书,能不能从别人获得成果的过程中除了掌握知识之外还能学会他们的方法并指导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是中学教育应当重视的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学习数学更主张学生自学,教师答疑辅导。这样的做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