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 识 面 积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4-77页
教材分析:
教学面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又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习用观察、重叠、数格子等不同策略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
2、使学生在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能主动探索多样的方法,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体验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面积的含义
1、谁想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在哪?(指名学生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
那你们的手掌面呢?(学生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2、师:刚才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击打的地方就是手掌面。
指名一学生举起左手和老师放在一起,问:这两只手有什么不同吗?
师:这大和小其实指的就是手掌面面积大和小。
所以说老师的手掌面面积大,……(学生说:xx的手掌面面积小。)(板书:面积)
二、新授
1、通过摸物体的表面直观体验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课桌的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
课桌桌面的大小就是……(请学生语言叙述完整。)
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呢?(指名回答,叙述完整。)
比一比谁大谁小?
多指名几人用完整语言叙述: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
谁可以反过来说?(指名说说)
你能再举例说说身边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同桌说说,集体交流)
师:面积是描述物体表面的大小。(板书:物体表面 大小)
(2)练习1:比较实际物体平面图的大小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师:这是什么?你知道南京在哪个省吗?
师:在这地图上还能找到你认识的省份吗?
师:看看这地图有什么想说的?
师:你看,在地图上我们能很容易看出大小,他们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3)练习2
师:我现在把橡皮的一个面描下来。给这个图形涂色,涂色部分表示的就是图形的什么呢?(面积)。
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大小呢?
(4)你能画一个面积比爱心小的图形给这些图形作朋友吗?
(5)“想想做做”5
这是我们信大附小校园的平面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同桌说说,集体交流)
【当学生回答:教学楼的面积和综合楼的面积差不多
师:那也就是说,教学楼的面积和综合楼的面积你能一眼看出谁大谁小吗?】
2、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1)出示两个面积接近的图形
过渡:这儿有两张长方形纸,哪张纸面积的大呢?(学生自由表达观点)
师:有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想法呢?
活动要求:在比较的时候需要用到小工具就用,当然也可以不选用,等会在汇报的时候老师看看哪一组采用的方法比较多。(小组活动,学生操作验证。教师巡视。)
学生展示讲解比较方法。
小结:在比较两个面积比较接近的平面图形的大小时,直接观察不太可靠,我们就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或者用小纸条去量一量。
(2)“试一试”
师:你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吗?(不能)
师:那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比较的方法。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你们想到了哪些好办法?
师: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板书:平面图形 大小)
三、练习
1、“想想做做”第3题。
这儿有四个平面图形,哪个图形面积最大呢?你有办法比较吗?(数格子)
学生先分别数出每个图形的面积各有多少个小方格?
(重点说说怎样数梯形面积,课件演示效果)
2、思考题
要比较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可以怎样想?
同桌交流方法。
四、总结全课
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认识面积》是苏教版第六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整个小学数学几何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课首先要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我认为这一概念对今后的学习十分重要,因此要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这一概念。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因此我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第一层次通过比较手掌、数学书封面、黑板、以及身边的物体等实物面积的大小,说说生活中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获得初步的面积概念。第二层次让学生用不同方法比较一个正方形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比较,既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又使学生体会到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图的活动,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反思整堂课,感觉有几点做得比较好的:
第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练,在活动中体验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提炼新知。能选取学生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强化面积概念的教学。通过对教材的重组,实现教学的三个层次,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面积,知道面积有大有小。
第三,注重把握探索时机,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引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但同时也发现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在学生活动的时间把握方面也还有所欠缺,导致后面的内容进行得比较仓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不够。
2、练习的设计还不够巧妙,层次性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