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小结(钱春霞) 12-01
教学设计(钱春霞) 12-01
学期总结会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中期评估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成果>>个人研究小结
5月份研究小结
发布日期:2012-05-31   点击次数:    作者:王文霞  来源:

  5月份研究小结

在数学学习中,大部分小学生还不具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种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如果教师引导缺位,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无法得到保证。《真分数和假分数》,在学生看图写出一些真分数和假分数后,教师让学生将这些分数分分类。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之后,教师组织了交流与反馈——
生:按照分母是偶数还是奇数,可以将这些分数分成两类。
师:这的确是一种分类的方法。
生:我们还可以按照分子的奇、偶性,将它们也分成两类。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1:我们还可以根据分母是质数或合数,把这些分数分成两类。
生2:照这样,根据分子是质数或合数,也可以把它们分成两类。
……
对于上面的教学过程,我记下了两点困惑:第一,面对学生偏离探究目标的“发现”,教师一味顺应学生的思维,是否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第二,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否任何知识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适时、适当的讲解是否就意味着灌输?
数学学习的 “再创造”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浓缩地经历当初人们探究这些知识的历程,如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归纳和整理出来的,等等。然而,这些数学知识是否都必须由学生个体或群体探索出来,才可称得上自主学习呢?事实上,学生受其学习能力、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困惑和迷茫,而这些仅仅靠学生个体的努力或群体之间的合作是难以解决的,教师当然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小学生思考问题时常常会顺延甚至复制同伴的思维。就上述教学片断而言,教师如果能及时做出这样的引导:你们能不能按照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把这些分数分分类呢?相信学生的思维肯定会跳出根据数的特性进行分类的框框。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教师做出这样的引导是否就意味着限制了学生进行多维度思考和探索的机会,从而使教学陷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牵着学生 “鼻子”走的境地呢?我认为不是。首先,教师是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进行的引导,学生有被引导的需要;其次,教师的引导只是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方向,并不是直接告知问题的结果,引导是适度的。我们要摈弃的是传统教学中的那种大包大揽、主宰课堂一切的讲解。学生“再创造”数学学习离不开教师到位而不越位的引导,也离不开教师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的讲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