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研究小结
一年级的学生的学习资源和素材主要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主要数学问题,合理选择生活化学习材料为凸现学生的数学思考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如果生活材料使用不当,依然难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课本本身为学生呈现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还有些来自老师从生活中捕捉的、还有些是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无论是那种,教师必须动态把握合理使用,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数学教材十分注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内容的呈现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数学活动经验也各异,所以,教科书的定位应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线索”,但它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教学学习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精心开发设计,加工处理,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有效学习。
数学教材十分注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内容的呈现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数学活动经验也各异,所以,教科书的定位应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线索”,但它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教学学习活动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精心开发设计,加工处理,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有效学习。
小学生头脑中的“数学”有时与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选择的生活素材和课本使用的教材难免会因成人眼光而带有某种片面性,成人以为的 “生活实际”,也许并不为学生所认同,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教师不妨蹲下来,试着倾听孩子的声音,将课堂向课外开放,向学生开放,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素材学习。在学生自己寻找素材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编题,把学生当中切合实际,符合本节课学习的鲜活题材用到本节课的学习上来,这样不但可充实教材的学习内容,而且这些学习素材来自学生,来源于生活,学生解答的兴趣会非常高。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课堂的精彩来源于真实,在真实的课堂上学生往往会迸发出瞬间的精彩,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一瞬间,把握动态生成的问题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思考。如在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一(1)有39个同学坐车去春游,选择哪辆汽车比较合适。有40座,60座。大部分同学都同意选40座的。可有一个同学不同意这种看法,说:“这样车上就没有放行李的地方,可派4辆大车,共160个座位,空出10个座位放行李”。话音刚落,一个同学马上反对,说:“我坐过旅行车,车身里有专门放行李的地方,而且一般旅行车都是大车,所以我不同意他的说法。”还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需要1辆大车,1辆小车,把行李都放在小车上。”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并没有中断学生的讨论,而是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让学生说出理由,学生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见,教师捕捉了有动态生成的问题,就捕捉了思考性的问题情境,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知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