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小结(钱春霞) 12-01
教学设计(钱春霞) 12-01
学期总结会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中期评估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成果>>研究总结
学期课题论文-——王佳波
发布日期:2012-06-18   点击次数:    作者:王佳波  来源:

对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冷”思考

新课改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教师的活动注入了新的动力;活跃的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空间;生活化的情境创设改变了原有单调而又枯燥的模式。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热闹、自主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存在着不少误区,值得冷静思考。
    误区一:凭空想象的多,而非现实生活中所必然存在的——内容脱离“现实性”
[案例]《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片段
出示情境:小明不小心把装饰橱上的一块梯形玻璃打碎的情境。
    师:橱上的玻璃打碎了该怎么办呢?
    生:配一块新的玻璃。
    师:配一块新玻璃需要考虑什么呢?
    生:(沉默)要考虑这块玻璃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梯形的面积。
    [分析]玻璃打碎后重配,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者试从配玻璃这个生活现象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细细回味.这个情境“有悖常理”,在我们生活中,配一块玻璃需要知道面积吗?一般我们需要的是所配玻璃的边长、形状。老师在提出“配一块新玻璃需要考虑什么”时,学生沉默了,但又马上意会了老师的用意说出了“面积”。所以利用这个情境引出“梯形的面积”就显得比较牵强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凭空想象的情境,虽然关注了生活,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却违背了生活,脱离了“现实性”,容易给学生带来错误的理解。
[思考]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现实情境”既可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听到、感受到的生活现实,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现实和思维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实情境也并不都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生活背景。如果处处强调与生活联系,凭空想象而非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反而会导致一些教学情境庸俗化,甚至误导学生。儿童也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让成人随意涂画,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并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身边的事物来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更有效地建构知识;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误区二:牵强附会的多,而非学生所亲身经历和喜闻乐见的——素材缺乏“趣味性”
[案例]《折线统计图》教学片段
多媒体出示:某日一些股票的走向图。
师:仔细观察这张“折线统计图”,930分股票的价格是多少?它在怎样变化?
生:有两条线.我不知道看哪一条,
师:看蓝色这条折线。
生:930分时,它是123角,它在忽上忽下。
师:看了它上午的表现,你估计它下午有怎样的走势?
……
    [分析]股票的走势图中,的确存在着各种折线统计图,教师煞费苦心地让学生观察这些花花绿绿的股票统计图,想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价值,可学生偏偏不领情,学生看得糊里糊涂,什么也说不上来,更不要说有什么兴趣了。其实,这也并不奇怪,股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陌生,就算是教师,一般也不太熟悉。而且在股票的走势图中有很多的术语,学生能理解吗?股票的走势忽上忽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能预测下午的走势吗?这种脱离学生实际、并非学生所亲身经历和喜闻乐见的情境,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童真。
[思考]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良好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为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就应从儿童的角度来思考,以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为背景来创设充满童趣、充满童真的情境。当然,充满趣味性的情境也并不是一个幼稚的故事,空洞的幽默,而应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年龄特征和认知世界的真实。处于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也存在差异性。低年级的学生对美丽生动的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表演特感兴趣,而到了中高年级,他们逐渐对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感兴趣,这一学段就要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获得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的动力。
误区三:舍本逐末的多,为了刻意追求生活化的内容而丢掉了数学的本味——情境欠缺“数学味”
    [案例]《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篮球赛吗?
生:喜欢。
    (播放一段篮球比赛录像)
    师:说说你最喜欢的篮球队员。
    1:我喜欢姚明,姚明太有名了,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2:我喜欢王治郅,他打中锋的,也很有名。
    3:我喜欢易建联,他打球很厉害,转身跳投的动作很优美。
    4:我喜欢巴特尔,他也经常在NBA赛场上打球。
    [分析]教师为了引出王治郅、姚明、巴特尔中,谁的进球率高,创设了高年级学生喜欢的篮球比赛情境,学生的兴趣高涨,各自介绍了自己喜欢的明星。但学生经过了好几分钟还在议论着“喜欢谁”,教师并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实质,仅仅停留在生活的层面。这样的情境似乎有点喧宾夺主,关注了生活化,而失去了数学味。所以创设情境,要恰到好处,要用在非用不可的关键处,不能为了刻意追求生活化的情境,而舍本逐末,丢掉了数学的本味。
[思考]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数学现实的重要源泉。所以我们创设的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平台,同时也架设了一座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还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但数学并不等同于生活,而是高于生活,数学不只是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实践中,如果把情境创设等同于情境的生活化,一味追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生活被人为地拓展和提升,从而阻碍情境内在的数学功能的发挥。为此,我们在创设数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情境的生活化,同时还要注重情境的数学味。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并能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
误区四:热热闹闹的多,而非致力于数学的应用性和学习过程的探索性——活动缺少“思考性”
[案例]《圆的周长》教学片段
学生动手测量直径1分米的硬纸圆的周长。
师:在测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1:硬纸圆在米尺上滚动了3分米多一些。
    2:圆的直径1分米,圆的周长是3分米。
    3:我们测出的圆的周长3分米不到点。
    师:直径1分米的硬纸圆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
    学生争论,教师马上用课件在屏幕上分别演示直径为1分米、2分米的圆在米尺上滚动一周,提问现在你们有什么发现?
[分析]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亲身的探索中获得“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结论,这也符合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学生在交流中出现不同结论时,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一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寻找原因形成统一结论,而是用媒体的动态演示来平息争论,学生只成了教师的一个忠实的观众。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价值能体现吗?这样的情境有思维价值吗?只能是表面的热闹,成为一种摆设而已。情境的创设不在于它的外形,而在于能否诱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
[思考]数学情境的创设应该是使学生更快、更全面的、更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并不是数学课堂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为此,数学情境的创设应致力于学生对知识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以思维为核心,不然,情境的创设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创设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内容,把握数学概念与数学本质,创设适合学生的探究起点,能启发、激励学生数学思考,真正体现数学学习的内在价值的情境;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探索、思考的空间,要适时予以必要、有价值的引领,避免学生在活动中热闹非凡却离题万里的现象,引导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索才有价值,学生才会得到发展。
总而言之,我们在大力倡导创设情境的今天,澄清认识、走出误区,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要以“现实性”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以“趣味性”为情境创设的动力,以“数
学味”为情境创设的根本保证,以“思考性”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来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有效、有价值的情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