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开放不等于完全开放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练习六第七题:明华小学准备建一个周长是20米的花圃,下面的方格纸上已经设计了一个。你能设计出不同的花圃吗?先自己设计,再在小组里交流。
1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初次教学: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师:请你设计的这个花圃有什么要求?
生:这个花圃的周长是20米。
生:老师,随便画什么形状都可以吗?
师:都可以。
由于没有形状的规定,学生设计出的花圃多种多样,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更多的同学为了标新立异,花了很多时间,画出的花圃形状非常复杂,而且又花了很长时间才数清周长是不是20米。
反思:
这是一道开放题,有多种不同的答案。本来我的想法是不束缚学生的思维,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然后,很多同学为了使自己设计的花圃与众不同,过于追求图形的复杂化,使得图形都是由许多零碎的小段拼成的,不要说别人看起来有些麻烦,就是学生自己有时也数不清周长了。但学生设计出来了,不评价似乎又不合理,因此,课堂上的很多时间都用来检查这些复杂的图形,周长是不是20米了。
这样的教学,表面上开放了学生的思维,但教学过程有些为形式而形式,为开放而开放,非但没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导致了教学重点的偏颇,放得开却收不拢。而且这样的教学,除了帮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外,似乎没有发挥其它的作用。于是,我再次研究了教材,发现这道题是整个单元的最后一道练习题,应该体现一定的综合性,并可将花圃图的设计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更紧密地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