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小结(钱春霞) 12-01
教学设计(钱春霞) 12-01
学期总结会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中期评估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成果>>研究总结
学期课题论文
发布日期:2012-06-19   点击次数:    作者:蒋培华  来源: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所谓“有效课堂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关键词】有效课堂 有效教学 合作探究 交流互动 
美国教育心理学者鲍里奇(Borich,1988) 研究指出,共有六项教师行为可以作为研判有效教学的依据。它们分别是(1)教学的明确性。所谓明确性即是说这个单元的主题或经过口述出来的结论必须使得学生知道你的意思。(2)教学的多样性。指我们的教学活动方法和内容要富有变化、多姿多彩。(3)教学的任务取向。指教师要认真努力并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4)投入教学的程度。每一个教师,上课前准备愈充分,教的才会愈好。(5)成功的班级经营。良好的班级学习气氛有助于学生有效学习。(6)师生互动关系。良好的互动有助于学生勇于发问,并提出问题,教师也乐于解答。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是将教学的速度、收效和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活动。针对这六项依据我提出几点增强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一、找准有效教学的切入点——在什么情况下学生乐于去学。
1、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教学策略。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文本资源。选取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素材,精心设计各单元主题图或重要课题的情境图。激发学生认知的需要、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
例如,在一节“分数大小比较”教学课中,通过复习转入新课后,我播放了一个孙悟空师徒分西瓜的动画片: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炎热,口渴难耐,唐僧吩咐八戒去找些解渴的水果,不一会儿,八戒抱着个大西瓜回来了。于是,师徒四人准备分西瓜。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每人吃1/4吧。八戒一听瞪大眼睛,不高兴地说,西瓜是我找来的,我要多吃一点,我要吃1/6,最少也要吃1/5。悟空听了哈哈大笑,沙僧和唐僧也笑了。这时,我故意把故事情节嗄然卡住,提问:“他们为什么哈哈大笑呢:1/4、1/6和1/5到底谁大谁小呢?”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惊奇和疑问,注意力高度集中,求知欲望油然而生,从而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整堂课下来效果好极啦。
2、营造愉快的氛围,构建学习的基础
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营造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前提。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快速融入浓厚的数学氛围,全身心地准备开始学习,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3让师生互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
自主探索是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除了要认真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工作外,具体实施时的注意点:一是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需求和交流需要的基础上。二是合作交流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即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方式,二者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在教学中要使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
一位教师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统计五分钟内经过某个路口的各种机动车的辆数。播放录像前,师生共同商计了统计前的准备工作,教师有意识地没有提醒学生的互相合作。统计工作开始了,该段录像的前半部分,各种车辆来速缓慢,间隔时间长,每个学生的统计都没问题,而后半部分,车速明显加快,种类与辆数也增多了,统大部分学生已经应接不暇,无法正确统计。结果,录像播放完后,只有一个四人小组完成任务。教师让他们介绍成功的经验。他们很自豪地说,录像播放前,他们四人已经商量好分工合作。因此,当别人手忙脚乱时,他们却有条不紊。教师适时地赞扬了他们的合作精神,而其他学生也从中悟到了新的东西。于是,第二次播放结束后,所有学生都完成了统计任务。通过这个教学环节,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甜美,融洽了相互关系,从而促进了学生间的人际交往。
4深化数学知识点,体验知识的内在美
数学知识内在美是相当丰富的,教师随处都可以进行挖掘。比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在体会到可以把一块糕、一根绳子看作单位“1”,也可以把一群小羊、一盘苹果看作单位“1”以后,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有些学生说可以把1厘米看作单位“1”,把一个班级的人数看作单位“1”,把一个国家的面积(领土)看作单位“1”,把全世界的人口看作单位“1”,把地球看作单位“1”,把整个宇宙看作单位“1”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区区一个单位“1”可以小得微乎其微,大得广袤无边。这是数学创造的一种神奇的美。
5联系知识与生活、体会数学的实效性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我们要设法在现实世界寻找到数学概念的“影子”,让学生伴随丰富的生活情景走进数学世界。
    在小学三年级有一个租车问题。在研究租车问题时,我先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整理成下表:
1)、租车:   小卡车(2吨):140元/辆。    大卡车(3吨):200元/辆。
2)、苹果:  13吨。
a. 宣布任务:每个小组为一个“租赁公司”。每个“租赁公司”根据资料信息,设计一种以上的租车方案,并计算出各要多少租金,填写租车方案表,再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方案最多。
b. 小组活动记录。
c. 交流方案完成表格。

方案
3吨卡车(辆)
0
1
2
3
4
5
2吨卡车(辆)
7
5
4
2
1
0
租金(元)
980
900
960
880
940
1000
d. 合理选择:①哪种租车的方案比较合理?②如果你是公司的经理,你准备怎么推荐你们的设计方案?
    让数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它能帮我们解决许多问题,它能让我们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进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知识的无限魅力,从而达到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将学生的兴趣引向对知识本身的探究。
6追寻课外的资源,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马丁·加德纳曾作了相当正确的评价“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智力题、魔术、笑话、谜语、打油诗或那些呆板的教师认为无意义而避开的其他东西。”如在教学《10的认识》教师可以以童话故事引入:在数字王国里,9是老大,经常看不起其他数字宝宝,尤其是0,他觉得0一个都没有,真是不配和他住在同一个国家,所以经常欺负他。小朋友吗?你们能帮帮0吗?在这个故事的前提下,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在不平和好管闲事的驱使下开动脑筋想出了:10、20、30、40……远远超出了我们课标的要求。
7加强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教师应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极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已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知识掌握,智力开发,方法创新,良好习惯形成等方面进行全面立体式的评价。使学生时刻体会到老师的关注,体会到进步的肯定。有效的评价,应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同时,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发现学生的解题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关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具创新思维的、不满足常规的解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也要充分鼓励,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只有对学生进行立体的、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不断发展。
8、发挥教师的信任和爱,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师本人的学术修养、谈吐举止、品行气质,、敬业精神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并对学生起着榜样和表率的作用。有些教师总设法创设一种包容、鼓励的学习环境,去关心、爱护学生,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真正做到用一把尺子衡量一位学生。用欣赏的目光看好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活起来, 才能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获得更多的机会, 发挥自己的长处和潜力, 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兴趣, 爱好和特长,促进其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二、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方向。
有一位闻名遐迩的心算家,能力极强,几乎没被人考倒过。一次来了一位青年,要心算家回答他的提问。心算专家说:“你有什么题目就说吧”。青年以较快的语调说:“一列火车发车时车上共928人,到站后下来74位旅客,上去68位旅客。过了30分钟到了下一站,下来94位旅客,上去76位旅客。过了20分钟又到了一个站,下来……”青年一连串说了许多上下旅客的数字,最后停下来,心算专家胸有成竹,不以为然地说:“你的问题问完了吗?”“完了”。“那你要问什么”?“我问,火车一共经过多少车站?”霎时心算家被问得张口结舌,无言以答。心算专家原以为,青年要问火车上共有多少旅客,倒没想火车一共经过多少站,因而青年用一个简单的问题考倒了。
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对于每一课的目标确定,必须尊重本课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实际、甚至是学科的发展方向,使之尽可能地切合本班、本科学情。在目标确定的过程中,须尊重学情确立目标体系,并在几个目标中抽取出核心目标。
三、呈现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得更好。
心理学实验材料表明:“人对信息的接受,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其中视听两项合计达94%。而人对信息的记忆保存,单凭视觉为25%,单凭听觉为15%,视听结合可达65%。”。
 
因此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学生学得最好。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求知欲望高涨。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使教与学之间充满了生机,教的形象,学的主动。使学生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的想象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计算机课件的点、线等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的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过程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 ”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些知识。通过这样的动态显示,将那些静止的事物活了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理念。
四、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学习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因材实教,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有效体现。魏书生认为:每个人都有其优点和长处,即使是后进生也有其某方面的可塑性,我们应根据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他的长处,为其定下合适的学习目标,使之体验成功。新课程实施后,教师角色在转换,教学形式在改变,往往在追求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掩盖了许多中下层生的疑惑和彷徨。因此,在学情分析时,应非常确切地了解本班同学的实际,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学目标设定可适当给出不同层次的弹性空间。教学过程应体现普遍性和个性化相结合的引导。作业设置可分难、中、易或多、中、少等级别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让每位学生都能学、会学、学有所获。在具体操作中可把在班内的学生隐性分成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他们设定不同层次的问题,并组织讨论研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层次的发展。为学生设定作业的必做题和选做题,要求高层次的同学多选做,低层次的同学能完成必做题就算达到要求,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我觉得学习如同做一道数学题,讲究“加、减、乘、除”。 加者,指追加一点(积少成多);减者,指减少徒劳之功(提高效率); 乘者,指乘胜追击(将进步转化为动力);除者,指扫除障碍(学习、心理障碍)。所以高效课堂教学不是越快越好,不是越多越好。应该是将教学的速度、收效和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活动。
 
 
主要参考资料:
[1] 李如密著:《怎样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中国青年网,2010.2
[2] 李长苓著:《数学教学通讯》,2011年第9期
[3] 钟炜著:《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探究》,2001.7
[4] 梁月华著:《实现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育信息技术,2003.1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