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一、教学素材的加工-----简约有度。
一堂数学课,可用的素材很多,但能起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材料还得从中进行选择加工。教学素材应服务于数学本质的挖掘,如果不经过精挑细选,反而会有碍数学的学习。如《年、月、日的认识》一课,一位老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近十年的年历表各一份,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仔细观察这张年历表中,你们能发现什么?几分钟后,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有许多节日,5月1日劳动节每年都有。
生2:我发现还有10月1日国庆节、元旦、春节,这些节日每年也都有。(年历表上把各个节假日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生3:我发现表上有十年,是从1998年到2007年。
……
本来说,用年历的出示来学习年、月、日这课是最普通不过的,但这位教师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过于散乱,一下子出示十年的年历,而且年历上的节日又是用不同颜色加以突出,学生肯定难以着手,不知老师问的“你发现了什么?”到底指哪方面。正是由于缺少对教学素材中数学实质的加工,干扰了学生的探究数学的方向,使学生在一些非数学的问题上纠缠,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也使教师陷入难堪的境地。对于《年、月、日的认识》,在开始时就让学生说说今天是几几年几月几日,并让学生板书。学生马上知道了年月日表述方式,并明确了书写形式。这样既来自生活,又简洁、有效。在教学“认识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各有几天”时,教师请学生拿出事先设计的两种不同的年历表(只有一年,同桌不同年份,有闰年和平年),通过比较、探讨,逐步认识到各个知识点:一年几个月,每个月各有几天,平闰年的不同等等。这样的教学更加简洁、有效,较好的体现数学的知识点,使得课堂的数学味浓浓。
二、情景的创设----简洁流畅。
情景的创设是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也看到,目前有些数学课所创设的情景过于复杂。一个简单的数学理念被包装的花枝招展,结果生活的气息浓了,而数学的计算、巩固、练习却被淡化。而有些数学课还出现这样的现象:先创设一个所谓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然后将情景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数学问题。如,把蓝猫淘气等卡通人物搬出来,然后说:“XX想考考小朋友,比比谁聪明,好不好?”接着就进行数学习题练习。这样课堂气氛是活跃了,可这只是把数学变成了“情景+习题”的简单组合。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认为,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应该以数学生活化为原则,采用简洁有效的情景进行教学,不误导,不使学生停留在情景表面,简洁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中数学本质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究。
一、教学素材的加工-----简约有度。
一堂数学课,可用的素材很多,但能起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材料还得从中进行选择加工。教学素材应服务于数学本质的挖掘,如果不经过精挑细选,反而会有碍数学的学习。如《年、月、日的认识》一课,一位老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近十年的年历表各一份,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仔细观察这张年历表中,你们能发现什么?几分钟后,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有许多节日,5月1日劳动节每年都有。
生2:我发现还有10月1日国庆节、元旦、春节,这些节日每年也都有。(年历表上把各个节假日用不同的颜色标出。)
生3:我发现表上有十年,是从1998年到2007年。
……
本来说,用年历的出示来学习年、月、日这课是最普通不过的,但这位教师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过于散乱,一下子出示十年的年历,而且年历上的节日又是用不同颜色加以突出,学生肯定难以着手,不知老师问的“你发现了什么?”到底指哪方面。正是由于缺少对教学素材中数学实质的加工,干扰了学生的探究数学的方向,使学生在一些非数学的问题上纠缠,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也使教师陷入难堪的境地。对于《年、月、日的认识》,在开始时就让学生说说今天是几几年几月几日,并让学生板书。学生马上知道了年月日表述方式,并明确了书写形式。这样既来自生活,又简洁、有效。在教学“认识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各有几天”时,教师请学生拿出事先设计的两种不同的年历表(只有一年,同桌不同年份,有闰年和平年),通过比较、探讨,逐步认识到各个知识点:一年几个月,每个月各有几天,平闰年的不同等等。这样的教学更加简洁、有效,较好的体现数学的知识点,使得课堂的数学味浓浓。
二、情景的创设----简洁流畅。
情景的创设是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也看到,目前有些数学课所创设的情景过于复杂。一个简单的数学理念被包装的花枝招展,结果生活的气息浓了,而数学的计算、巩固、练习却被淡化。而有些数学课还出现这样的现象:先创设一个所谓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然后将情景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数学问题。如,把蓝猫淘气等卡通人物搬出来,然后说:“XX想考考小朋友,比比谁聪明,好不好?”接着就进行数学习题练习。这样课堂气氛是活跃了,可这只是把数学变成了“情景+习题”的简单组合。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认为,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应该以数学生活化为原则,采用简洁有效的情景进行教学,不误导,不使学生停留在情景表面,简洁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中数学本质的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究。
心得体会:自从新课程呼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我们的数学课便从此精彩纷呈:绚烂多彩的情境创设、生动形象的媒体课件、热闹非凡的小组讨论..... 这似乎是每一个数学教师所追求的完美的课堂。但细细品味,我们就会发现,由于掺入了大量的“调料”,数学课已经开始“变味”。这样的数学课看似热闹精彩,但学习效果却令人担忧。所以,数学课堂呼唤理性回归,坚守简单、真实的教学,追求简约而有效,这样才能彻底解放学生,让学生学得更实在,从而获得真正的发展。 例如:教学《圆的知识》时,先通过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来使学生获得对圆的表象认识。然后问学生:“车轮为什么要做成是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或是椭圆形的呢?”当学生的回答不能完全满足要求时,直接点题,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仔细研究圆的特征,相信同学们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接下去的课堂则是既围绕情景——车轮的特点,又紧密的学习到数学的知识——圆的特征。这样的情景创设简洁、有效,不失偏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