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反思
一、生动有趣的情景导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以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运用多媒体优化导入教学,更是益处多多。常用方法如下:
1、与时俱进导入法:根据中学生特有的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中注入时代气息,课堂情景与时俱进,别开生面,可收到不错的效果。
2、趣味导入法:学生对感兴趣的科目一般都学得比较好,我在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只能在趣字下功夫了,对新课导入中我也常有“趣”。
3、悬念导入法:数学课缺乏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即“疑中生奇”,从而达到“疑中生趣”,由此激发学习兴趣。悬念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
例如:(五猴分桃)5只猴子摘了一堆桃子,怎么也平分不了,于是一致同意先去睡觉,明天再分,夜里,1只猴子偷偷起来,先吃掉1个桃子,剩下的桃子正好平分成5份,他藏起了自己的1份,然后再去睡觉。过了一会儿,第二只猴子起来,也吃掉1个桃子,剩下的桃子也正好平分成5份,他也藏起了自己的1份,然后再去睡觉。第三只,第五只猴子也都这样做。问:最初那堆桃子至少有多少个?这样的题目既给学生造成了悬念,又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引发了学生极高的求知欲望,自然这节课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情感导入法:好的小品都煽情。好的新课导入能从情字下手,让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情感导入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5、生活实例导入法:数学起源于日常生活,而生活实例又生动又具体。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比较抽像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
6、亲自动手导入法: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
例如:拼三角形内角和180°用了这样的方法引入证明。师生共同剪出与课本同大小的纸张(老师用两种颜色纸),两个全等的不等边非特殊三角形,将其中一角重合,另外两角撕掉后利用同位角拼一个平角,直观看到△内角和易证内角和,学生可一次性掌握,而且永久性记忆。
7、运用教具导入法: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七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一节,前一天可在同学们中展示手工制作:一个正六面体的展开图,并标上数字,折叠后,让同学们观察几个面,数字找朋友(对面),可以有多少种展开图,第二天上课让同学们把制作的结果亮相,(每人制作6个全等正方形小硬纸片,用透明胶连接,每制作一个就画出一个展开图,分小组进行)其中不能组成正方形体的几种特殊形状也要讨论为什么不行?规律是什么?
8、从旧到新导入法:在复习旧课中设计问题启发思考,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导入新课,这种方法是由数学知识系统本身的发展决定的,其关键在于教者,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问题也要似在温故,而实在知新。
9、开门见山导入法: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如在教学有效数字时,就是开门见山的告诉学生,什么是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开始,到精确的数位止,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学生用新学的概念去识别知识,从练习中加强知识的掌握。
总之,数学的导入法很多,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注意课堂设计的新颖,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清晰有效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否清晰。新课程改革,“双基”仍是一个重要的目标,这一目标我们不是看教师的文本,也就是说,不应该看教师的教学设计,而应是看整个课堂是否落实。
2、是否强调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注重结果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否突出重点。在教学中引进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在情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作用。
三、耐心细致的导引自学。
秋千要自己会荡,才能荡得高,荡得好;治学要会自学,才能有超越,出成就。尤其是初中数学,课本上大都没有生字和生词,学生容易读懂其内容,因此更容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数学教师要学生真正成为创新人才,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不仅具有提高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也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呢?
数学的教学过程不应该是学生被动地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而应该是学生在一个充满问题的未知领域,通过自己主动积极的思考,探寻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能应用这一结论。
1、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经常提出“为什么”,才能促使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去揭示谜底。学生能自行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也就有了奋斗的目标,才会想方设法一步步向目标行进。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行设计一些需要学生预习的提纲,鼓励学生自行找出问题,然后把学生预习情况以问题的形式反馈回来,对问题比较集中,学生反映普遍的问题收集、归纳、整理,在讲课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要重点讲解。有些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就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回答,但要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这样也就调动了学生自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
问题提出来了,如何解决?这正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契机。学生的思维是极其活跃的,智慧也是极其丰富的,教师要善于在这个时候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自信自己能够将问题解决好。可以让广大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集各个学生之所长,大家一起总结得出结论,还可以让少数同学把自己的观点谈出来,集体讨论是否可行,选择最佳的方法,鼓励学生开拓性思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富有挑战精神。这样,学生的自学举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3、督促检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教师的培养和指导。教师经常布置自学内容,检查自学效果,特别注意纠正学生自学中的错误讲究方法,在督促检查中加以正确引导,才能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播种一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个品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的行为而巩固下来,并成为需要的行动方式。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中小学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四、优化思想的合作探究。
在学生眼中,数学是一门乏味,枯燥的学科,如何能让学生喜欢数学,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让课堂高效,让学生们享受着学习数学的快乐,优化思想的合作探究是有效途径之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性别、智力、性格的差别进行分组为此,我对小组成员有以下搭配:
均衡搭配:我认为对于初一到初三的学生来说,就是优差生搭配,这样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每个小组的学习水平相对平衡,教师容易把握,在各个小组中,学习能力强的优等生得到里充分的发展,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给予他促进,可以将它们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增强了他们互帮互助的精神,改变了学生自私自利的风气,增强了小组的团队合作能力。
分层搭配:我认为这种分配方式比较适合初三的学生,将班级成员按水平进行分层,数学水平较好的学生一组,较弱的学生一组。这样对于学习优秀生来说能够通过互相的学习、交流和比较,能促使他们向更高水平提高;而对于后进生来说,在小组内不再是受帮助者,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能很好的保证他们对于基础课程的掌握。
五、提高能力的思维拓展。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新的学习理念,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发展。在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使教师从策划者、组织者转变为调控者,引导者再到合作者、学习者,将教师与学生真正的形成了“学习共同体”,使课堂效率更高。每日的思维拓展题能优化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它不仅仅是承载数学知识的地方,它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场所,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才能给学生一个创新的课堂,一个发展的课堂。
六、服务学生的当堂检测。
高效课堂的当堂检测是一种以教学模式目标为核心、改善课堂教学结构、体现教为学服务、师为生服务新理念,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有效方法。
当堂检测训练应注意六点:
1、出好练习题和考题;
2、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各得其所;
3、指导学生学法(先复习再做题);
4、强调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5、珍惜时间(下课发现未完成的成为日日清的对象);
6、纠正错误当天完成。
检测题重实效,可以是课本上的练习题目,也可教师自己编写,检测教学实效、反馈学情;检测题要典型、适度、适量。低起点、多层次,关注学困生。可笔试,也可口答。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落实教学达标要求,要精心编制作业采用面批、个别辅导或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等形式,帮助课堂上未达标的学生达标,不让一个学生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