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卡罗斯赞叹:没有哪门学科能比数学更为清晰地阐明自然界的和谐性。本杰明称:数学是规律和理论的裁判和主宰者。华罗庚也曾说:数学是最宝贵的研究精神之一。数学家以其智慧的“美丽心灵”奠定了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同样,数学那巨大的魅力感染和吸引着我们数学教师,我们也要努力创建适合学生学情的理想数学课堂。
一、“一设”——巧设教学情境
苏教版数学教材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平日的教学中采用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直接经验,有目的的选取课本情境和自主建构教学情境两种方式。自主建构的教学情境主要有以下六类:
1.生活情境:把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亲身经历的事情编入教学情境。涉及计算教学的内容: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法及乘除法等,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弥补计算教学的单调和枯燥。
2.游戏情境:把数学知识穿插在游戏中,通过做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问题情境创设办法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非常有效。
3.模拟情境: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创设教学环节。遇到“超市购物”、“装修房间”、“旅游观光”等,这些问题情境与现实场景息息相关,但又无法具体呈现时,选取“模拟”方式创设简单实用。
4.实物情境:对于涉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例如“图形的面积、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创设实物情境是必不可少的。
5.故事情境:许多故事中蕴含着深奥的数学道理,将故事适当改编,创设的故事情境既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又能有效地学习数学内容。
6.图像情境:当学习“对称、平移和旋转、方和位置、图形的面积、物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对学生来说较抽象的内容时,借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不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二、“二问”——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和产生疑问是学生思考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学生创新、发展的前提。
1.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⑴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贴近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很快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种情形下,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思索“你能根据所给信息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学习氛围,学生愿意提出问题,也容易提出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
⑵巧妙示范提问,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先教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每节课出示问题情境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培养提问的意识;再有意识带领学生分析“哪些问题与数学学习关系紧密?”,渗透提问的技巧;另外在情境导入、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总结梳理这些环节中,不时提醒学生“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请教老师或者同学们?”。
⑶适时恰当评价,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上让学生“放下包袱”,勇于提问需要一个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应用价值高时,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激励大家向他学习;学生提出的问题缺乏合理性、规范性和解答性时,老师先对这种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行为表示赞赏,然后婉转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获取知识是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过程无疑就是思考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思考、提问、分析的前提下,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
2.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⑴强化问题意识,让学生多问。每节课老师都不失时机地询问、提醒、强调、重复“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步算式是在解决什么问题?”等等,培养学生时时思考“为什么”的习惯,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教会学生不放过任何一点不明白的地方,真正学懂所有的知识点。
⑵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敢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留出时间,让学生对老师的讲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同伴的表述,解题的步骤进行独立思考,然后鼓励学生思索“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对于这一点有没有疑问?”,“针对他的回答,你想对大家说什么?”,“谁还想给同学们提供思考的机会?”等等,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一道题的答案并不是学习的全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一道题的解答,从而学会这一类题型的解答方法。
⑶传授提问方法,让学生会问。学生光有敢问的胆略是不够的,还要追求问题的有效性。在平日教学中,注重手把手地教学生应该如何发问。首先问题要表述清晰,不能模棱两可,比如“这一步是什么意思”就不如“这一步是在解决什么问题”具体;其次要针对解题思路和考察知识点等深层次的内容思考,例如“这里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就比“算式求的是什么”更能引发思考的深入,“问”要恰当处理好课堂上教师“创设的问题”和学生“生成的问题”之间的关系。教师一是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思维状况和突发情形;二是教师要灵活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三是教师要始终依照学生的学习进程来调节自身的教学进程。
三、“三展示”——展示解决问题,展示回顾梳理,展示反思提升。
1.展示解决问题。
交流展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为每一位同学提供机会,让学生不但会思考更要能表达。为此设计了三种展示方式,根据每节课的进度和学生学习的程度灵活选择。
⑴基本问题小组集体展示。为了让小组中的4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我设计了“找、列、说、提”解决问题四步策略。
“找”——找信息。找出解决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整理、分析、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通过这一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根据问题搜寻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学会了分析信息的可用度和发现隐藏的信息。
“列”——列算式。板书解决问题的算式和答案。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中的所有成员都要会解答问题,知道解答的方法、过程、结果,形成统一的答案。
“说”——说思路。口述解题思路,说明解决这道题从哪里入手,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一步算式代表什么意思,最终如何达到目的。
“提”——提要点。提出题目考察的知识点和解答时应注意的问题。首先,每道题都有考察的知识点,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总结出来,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其次,数学是讲求实效的学科,要求每位同学不但会做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做对题。为了避免在解题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让学生提前一步考虑可能出现错误的环节,尽量减少出错。
“找、列、说、提”解决问题四步策略,不但教会学生如何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解题策略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承担一定的责任,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有话可说,促使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交流,从而达到真正的“合作探究”。
⑵典型问题个人独立展示。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处于不同层次和水平,为了给优秀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更为了激发全体学生的探究意识,设计了个人独立展示的环节。参加展示的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走上讲台就某个习题的解答方法、思路、过程、结果进行系统的讲解,然后接受全班同学的提问,解答同学们存在的疑问和困惑。
⑶拓展延伸问题全班自由展示。根据每节课所学内容适当进行拓展延伸,数学知识具有连贯性的特点,要做到教材整合就必须考虑每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向课外延展。这一环节相对来说比较难展示,因此设计全班同学自由展示,发挥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借鉴,互通有无,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展示梳理总结。
梳理回顾,总结规律: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全班同学将本节课学习的所有内容按照传授的先后顺序梳理一遍。既可以让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起到当堂巩固的作用;又能通过对知识的梳理,让学生寻找、归纳、提炼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精髓,总结出知识的特点和规律。主要采用设置思考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梳理总结:“今天学习的重点是什么?”,“针对所学知识,你想提醒同学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节课的学习涉及到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点?”,“本节课有哪些知识让你最感兴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展示反思评价。
反思评价,拓展提升:结束课之前,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全过程进行深入的思索,就课堂中发生的种种现象各抒己见:一是评价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心得;二是评价同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思想的培养等;三是评价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应改进的教学环节。通过这种综合性的评价,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理解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