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活动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现在的数学课堂力图打破老师与学生保持的相对被动的“授受”关系的状态,通过增加学生自主参与各种外显的、操作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既使课堂信息不断拓展延伸,又使学生动脑、动眼、动手、动耳、动口,以外显的活动促使内隐的认知、情感、能力的协调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基本理念
新数学教材的基本特点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课堂目标将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新数学教材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能对数学的认识持静态的观点,简单地看成是知识的汇集,而应持动态的数学教育观,将数学看成人类文化的开放性的系统,把数学教育的着眼点由数学知识作为最终产物扩大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简言之,是将数学看成学生的再创造或创造活动。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力图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形式的改变,教学内容的重组等方面加以突破,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寓教学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渗透知识,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有收获。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然而这里所说的活动化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很大区别。活动化吸纳了“活动课程”理论中的精华,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思想观念,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学生是实实在在地学、做,而非单独的受教。
二、构建活动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活动化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必经之路,离开学生的自主活动,主体性就无从谈起,只有把游戏和活动引入课堂,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培养能力、塑造良好个性的舞台。
一、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基本理念
新数学教材的基本特点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课堂目标将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新数学教材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能对数学的认识持静态的观点,简单地看成是知识的汇集,而应持动态的数学教育观,将数学看成人类文化的开放性的系统,把数学教育的着眼点由数学知识作为最终产物扩大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简言之,是将数学看成学生的再创造或创造活动。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力图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形式的改变,教学内容的重组等方面加以突破,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寓教学于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渗透知识,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有收获。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然而这里所说的活动化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很大区别。活动化吸纳了“活动课程”理论中的精华,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思想观念,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学生是实实在在地学、做,而非单独的受教。
二、构建活动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活动化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必经之路,离开学生的自主活动,主体性就无从谈起,只有把游戏和活动引入课堂,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培养能力、塑造良好个性的舞台。
1、活动游戏式。这是一种适用于低年级的活动教学。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游戏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其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故事导题——游戏活动——讨论点题——说唱记忆。
2、目标达成式。我们依据数学学科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制订切实可行的课时教育目标,并建立起相应的目标达成式教育结构模式,强调以教育目标为导向,进行导教、导学,力求充分发挥教育目标的示导、管理、评价功能,克服教育过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该模式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提出目标——目标导学——检测评价——达成目标。
3、问题探索式。这是由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问题性教学”模式发展而来的。我们在实验中将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放在教育过程的核心地位,着眼于学生个体潜能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大量思考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该模式一般由“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归纳评价——解决问题”四个阶段组成。
4、自主学习式。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创设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激发他们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其过程一般为:自学教材——自悟明理——自测自评——自我提高。
5、角色扮演式。在实验中,学生通过熟悉情境、扮演角色、分析评价、共同感受和洞察角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探索并解决实际问题。角色扮演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自己、体验情感、规范行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模式的一般程序是:创设情境——扮演角色——讨论评价——归纳总结。
以上五种活动教学模式体现了三个特点:1.体现了数学的学科性;2.体现了学科的融合性;3.体现了数学的开放性。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各有个的特点,但都共同体现了以学生个体主动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促进互动发展的思想。无论是那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都要从学生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出发,让学生通过外显的活动过程激起内隐的活动过程,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效地活动起来。
三、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学习的策略
小组学习是活动化教学的核心环节,是一个既为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又利于集体获得成功的活动方式。小组学习可视年级不同而占不同比例,它的特点是:根据学习水平、智力、性别、性格的差异进行异质分组,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施小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会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并运用旧知解决新知;会主动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会主动提出问题,通过多种渠道解决自己的疑惑;会正确帮助小组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提醒;会在自己学习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寻求适当的帮助;会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后,深入地思考总结;会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总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和主动参与,从学习教材中,从同伴的交流中,从师生的对话中获得学习信息,不断地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形成新能力,开拓新思维,体会新成功。
2、指导的策略
活动教学对于教师的基本要求不再是准确清晰和有条理的讲解,而是科学和富有艺术性的指导。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创造学生主体活动的情境——提出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提供活动的实物和文字材料;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等。
⑵有效推进活动的进展——激活学生活动的活力;了解活动的实际进展;观察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捕捉活动中的有关信息;发现活动中有价值的教学因素;引导学生深入持久地探索问题等。
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研讨——选择讨论的适当“火候”和适当问题;创造有利于讨论的课堂气氛;指出学生讨论中的矛盾所在;引导他们进行抽象和概括以及与他们一起交流活动的成果等。
3、评价的策略
成功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数学活动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评价的对象,既要对学生个体的数学素质进行评价,又要对学习小组集体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主要是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评价的内容,不仅评学习结果、评学习过程,而且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评价过程,既要注意差异性评价,还要重视鼓励性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成功的欢乐,增强追求成功的欲望和信心。总之,通过评价,创设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强化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树立起学生既要认真学习,又要帮助其他同学学习的双重责任感,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学,共同实现小组的成功和个人的学习目标。
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助于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各层次的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当然,对我们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不应总是正确的“灌输者”,而应不时扮演演员、导演、鉴赏者的角色。
2、目标达成式。我们依据数学学科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制订切实可行的课时教育目标,并建立起相应的目标达成式教育结构模式,强调以教育目标为导向,进行导教、导学,力求充分发挥教育目标的示导、管理、评价功能,克服教育过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该模式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提出目标——目标导学——检测评价——达成目标。
3、问题探索式。这是由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问题性教学”模式发展而来的。我们在实验中将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放在教育过程的核心地位,着眼于学生个体潜能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大量思考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该模式一般由“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归纳评价——解决问题”四个阶段组成。
4、自主学习式。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创设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激发他们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其过程一般为:自学教材——自悟明理——自测自评——自我提高。
5、角色扮演式。在实验中,学生通过熟悉情境、扮演角色、分析评价、共同感受和洞察角色的情感、态度和价值,探索并解决实际问题。角色扮演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自己、体验情感、规范行为、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模式的一般程序是:创设情境——扮演角色——讨论评价——归纳总结。
以上五种活动教学模式体现了三个特点:1.体现了数学的学科性;2.体现了学科的融合性;3.体现了数学的开放性。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各有个的特点,但都共同体现了以学生个体主动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促进互动发展的思想。无论是那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都要从学生及自己的教学风格出发,让学生通过外显的活动过程激起内隐的活动过程,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效地活动起来。
三、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学习的策略
小组学习是活动化教学的核心环节,是一个既为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又利于集体获得成功的活动方式。小组学习可视年级不同而占不同比例,它的特点是:根据学习水平、智力、性别、性格的差异进行异质分组,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施小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会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并运用旧知解决新知;会主动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会主动提出问题,通过多种渠道解决自己的疑惑;会正确帮助小组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提醒;会在自己学习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寻求适当的帮助;会在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后,深入地思考总结;会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总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和主动参与,从学习教材中,从同伴的交流中,从师生的对话中获得学习信息,不断地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形成新能力,开拓新思维,体会新成功。
2、指导的策略
活动教学对于教师的基本要求不再是准确清晰和有条理的讲解,而是科学和富有艺术性的指导。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创造学生主体活动的情境——提出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提供活动的实物和文字材料;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等。
⑵有效推进活动的进展——激活学生活动的活力;了解活动的实际进展;观察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捕捉活动中的有关信息;发现活动中有价值的教学因素;引导学生深入持久地探索问题等。
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研讨——选择讨论的适当“火候”和适当问题;创造有利于讨论的课堂气氛;指出学生讨论中的矛盾所在;引导他们进行抽象和概括以及与他们一起交流活动的成果等。
3、评价的策略
成功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数学活动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评价的对象,既要对学生个体的数学素质进行评价,又要对学习小组集体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主要是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评价的内容,不仅评学习结果、评学习过程,而且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评价过程,既要注意差异性评价,还要重视鼓励性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成功的欢乐,增强追求成功的欲望和信心。总之,通过评价,创设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强化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树立起学生既要认真学习,又要帮助其他同学学习的双重责任感,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学,共同实现小组的成功和个人的学习目标。
实践证明: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助于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各层次的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当然,对我们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不应只是“讲演者”,不应总是正确的“灌输者”,而应不时扮演演员、导演、鉴赏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