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学数学课堂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不再是那种死气沉沉的灌输场所,而已逐渐成为一个充满探索、充满情趣的学生学习乐园。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在认识上不深或理解上偏差,导致课堂形实不一致。教学内容不明确,学生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课堂板块设计不明晰,教学过程缺乏让学生真正探索体验的过程,学生学习表面化,从而导致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两极分化,教学效率低下。一堂数学课有效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这堂课的教学是否清晰。包括这堂课的主要环节是否清晰,学生学习中所要学的内容是否清晰,要达到怎样的要求是否清晰,以及是否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未知并逐步走向明晰的过程。因此构建一个清晰的数学课堂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一、呈现清晰的数学学习内容
很多数学教师都会认为,数学教学内容不是在教材上写得清清楚楚吗?这样的学习内容还不清晰?其实,数学教材的内容不过是对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的一个反映,一种理解,一种选材而已。一堂数学课学习内容的选择,是在对课标、教材充分感悟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出来的。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选择教材内容时对教材表面化理解,甚至望文生义,不能感悟教材文本内容,更不要说去超越文本内容了。前一阵子连续听了几位老师上的《有趣的七巧板》这堂课,发现大部分老师在设计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时选择狭窄,理解单一,导致教学时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用七巧板构搭生活图形。其实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有三大板块,一是制作七巧板,二是用七巧板或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拼搭数学几何图形,并探索相关结论,三是用七巧板拼搭生活中的趣图。这三块内容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动手合作能力,体验探索数学过程及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明确教学内容就是教师要清晰地知道要教什么。教学内容的确定应注重把握教材内容整体思考和编排,并能突出难点,体现探究文本外的教学资源,而不是就现成教材照抄照搬。
二、确立清晰的数学学习目标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没有认真分析,比较笼统。虽然教师在备课时也列出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相当一部分是空洞的,或与教学过程脱离的,甚至是为了应付检查的。这样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定位不全面、不准确,导致学生的学习要求过低或过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样在《有趣的七巧板》这堂课中,我们对于所要学习的三大板块内容到底要达到怎样的一个学习目标应认真定位。第一板块内容是制作七巧板,我们确定的学习目标是,通过七巧板的精心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第二板块内容是利用七巧板搭建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我们确定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图形的认识,掌握图中线与线的位置关系,并通过搭拼几何图形及探索其中规律,经理体验过程。的过程体验或感悟探索经历,并形成一定的方法。第三板块内容是利用七巧板搭拼生活中的图形,我们确定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过程(而不是结果)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要明确到底应达到怎样的学习程度,明确适中的符合学生和课程标准的知识范围和深度,同时应突出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方法的提炼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而这一目标在课前设计时应该是预设的,清晰的。
三、设计清晰的数学教学板块
虽然目前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大部分教师已经关注到块状设计,能根据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要求,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具体进行教学设计时混乱不清,前后内容颠倒,层次感不明。特别是在数学常态课的教学中这种现象更明显。数学课的教学板块设计有其特点,尤其新授课的教学设计有一种非常有效的板块设计,就是:情境引入→探究分析→构建模型→解释分析→应用拓展。这种教学设计的五步结构既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技能,又能较好地让学生经历探索的心理体验,还能充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平方差公式a2-b2=(a+b)(a-b)”这一教学案例中,五个板块可设计如下:
1. 情境引入。利用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中剪下边长为b的正方形这样动手制作的情境引入,或采用乘法(a+b)(a-b)=a2- b2逆运算情境引入。
2. 探究活动。采用合理的方式根据所设的情境及要求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发现问题。这一过程应让学生充分探究、思考、动手。
3. 构建模型。通过探究活动得出a2-b2=(a+b)(a-b)这个数学结论(模型)。
4. 解释分析。对得出的上述结论进行下述分析:与乘法公式的区别,公式的识记,公式的简单变化,公式的几何特点,及引导学生提出其他相关问题。
5. 应用与拓展。设计相关的基本技能与提高基本能力的练习,及本结论在数学、生活中的应用。
上述板块,较清晰地描述了一堂完整数学课的教学设计。在板块教学设计中,板块与板块间的过渡要明晰,要让学生很自然地明晰下一步应该学什么,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展现清晰的数学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清晰呈现,学习目标清晰确定,如何采用合理的学习方式来达成教学目标,清晰地展现学习过程,创设新的学习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关键。
1. 师生共同体验互动过程要清晰。教学活动不是单向的教师活动,也不仅是单向的学生活动,而是师生两个主体共同进行活动。活动中师生所担任的角色不同,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是组织引导者。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喧宾夺主,造成一种单向的活动,如教师在讲例题时,往往出现教师讲的多,而学生参与的少。其实所谓例题学习也应该是师生互动过程,是教师在不断引导、解释、归纳、规范的过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帮助、引导要合适要到位。在例题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在读读、想想的基础上再往下读读想想,不断联想,不断刺激学生思维,不断归纳出现的信息。学生通过在这个过程往往能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当学生得出的结论、信息呈多样化时,我们又要帮助其归纳出清晰有效的结论或方法。
2. 探究过程辅以合适恰当的问题串。目前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设计教学时,没有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即使有,也往往是缺少有效组织,缺乏引导学生去探究的问题,缺少对活动过程的引导,特别缺少科学的层次感强的问题设计,使学生探究处于一种迷乱状态中。在采用何种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目标时,设计学生探究活动是一种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大多是以合理问题串形式来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揭开科学真相的,非常有效,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一种严谨的问题意识。在研究“角平分线上点到两边距离相等”这个结论时,我们可设计成下列问题串:
①画∠AOB,并作角平分线OP。
②OP上任取一点M作两边的垂线段,你发现垂线段有什么特征?
③在OP上再取一点有什么结论?
④你能发现角平分线上点的特征吗?你能证明吗?
⑤你还能发现什么结论吗?
因此在展现清晰的学习过程中,必须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过程,并利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3.清晰的学习过程展开,还与教师的文字语言表达,肢体语言表达是否合适恰当,与教师的解释是否深入浅出有关。教师要学会凝练自己的语言,要学会使用通俗而又不失真的语言。合适的语言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啰嗦的语言反而会搅乱学生学习的思维。
4. 结果的呈现与应用过程要清晰。当学生经历探究,,当师生进行互动后,所呈现出来的规律、结果,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归纳,提炼出数学思想与方法,并及时提供层次感清晰的练习,并再次通过师生互动,讲练结合等方式,促使学习的到位,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学习探究后呈现出的多种结果,缺乏明晰的归纳,缺乏帮助学生形成结构性知识的过程,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清晰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