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阵地,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立足课堂就是要重视每一节课的教学,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课前要重点思考:教学内容是否心中有数?教学用具是否提前准备?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发展?教学重点如何突破?书中练习有无难度、是否匹配?对于平时的每节课,师生要杜绝两种心理,即教师要杜绝后补心理(当堂教学任务完成不了,课后补习),学生要杜绝依赖心理(课上不会,课后老师会辅导)。
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就是关心每一个学生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和维护家庭和谐的要求。在课堂上,每位数学老师要做到教学面向全体、提问面向全体、练习面向全体,杜绝优等生唱独角戏、学困生陪读陪学现象;课后,教师要辅导个体,特别是那些学困生,帮助他们消化吸收课堂学习任务,千万不要破罐破摔、乱发脾气,压抑、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两极分化趋向严重。
把握实质。数学本质究竟是什么?要解读这个概念,先得弄清楚“本质”的含义。我们常说“透过现象看本质”,“看问题要抓本质”,“本质”就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由此出发,“数学本质”就是指数学本身所固有的、决定数学学科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因此数学本质在宏观上就是指“什么是数学”“数学是什么”。
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决定了一个数学老师的教学观和教学效果,因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行动结果。
训练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培养学习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深层次要求(或核心要求)。教师要有问题等待意识、多元创新意识和思想开放意识,切实做到方法让学生寻找、结论让学生概括、公式让学生推导、推理让学生叙说、知识让学生应用,多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讲究方法。学习数学最大的敌人就是粗心。有人马马虎虎,可你说了他,他就会说:“办事何必太认真”。是呀,办事何必太认真,似乎现在不认真影响不大。如果不认真,这个社会将是什么样呢?老师讲课,丢三拉四,学生听不明白;许多同学报怨数学很难学习,老师讲的总是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认为,学数学是有方法的,只要你掌握了这个方法并加以运用,相信数学将成为你的朋友。
资源意识。
回归生活。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自然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自然生活的联系。”这既是数学教育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改革极力提倡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数学教学还是夸夸其谈,不联系自然生活,毫无疑问是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回归自然生活,寻找数学模型。让学生到生活中发现寻找数学问题并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反思:我从这次学习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内容——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有的几个意识,更重要的是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巧妙的课前预设让我思考老师提到的教师的教学行为。老师提到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需要,而有效教学时一门影响学生的潜在课程。这和“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意思是完全吻合的。作为教师,应该有这种资源意识,并努力发挥这种重要资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