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生活化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情境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中学到数学。
二、强化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注重实践活动是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而实践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我国数学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强化活动的实践性。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增加信息来源和信息量,使他们看到数学在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应用价值。
三、探索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实践理解情境,发展数学,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生学习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我要学数学的愿望,教师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1989年美国小学六年级一节数学课的教学实例,这堂课曾经作为美国数学教学的典范推荐给美国的所有中小学教师。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事情,我们都有跑步体验,为什么有的人跑得快,有人跑得慢?
生1说:“老师,谁个高谁就跑得快,谁个矮谁就跑得慢。”
(在这个时候老师没做任何判断,做了一个停留时间——等待。这个“等待”非常重要,老师要会做延迟判断,让学生自己来判断,而不是老师作为一个法官来判断,这是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要经常使用的一种策略。老师不要把自己知道的答案马上急于告诉学生,没有必要的。)
生2提出问题:“老师,不对,我们班某某个子不高,但他跑得很快。”
(学生举了一个例子,你不要小看这句话,实际上这句话经历了一个非常精彩的过程。前面是一个猜想,这是一个什么过程?这是对猜想推翻的过程,要想证明一个事情,举一百个例子也不行,要想推翻一个事例,举一个例子就行了。可能这中间有一两分钟的时间,但这一两分钟,学生经历了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熏陶。)
生3又提出问题:“我们班有两个学生,他们的个子一般高,结果一个人跑得快,一个人跑得慢。”
(这个问题确实提得好,这就跟我们都是26的自行车,同样大小为什么有的人骑得快,有的人骑得慢?频率有高有低。单位时间内我比你的步子要多。所以我比你跑得快。这里面有高矮的问题、步频的问题。)
老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干什么呢?让他们看1984年洛杉矶奥林匹克竞赛100米实况。
(当时是1989年,为什么他们不找1988年的100米的实况,因为1984年美国人刘易斯获得冠军,美国人这种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间贯穿的,是非常好的。)
学生可以分成小组看百米录像,在这个中间能看到什么呢?
学生首先把六名运动员每一个100米跑的时间从t1到t6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放慢镜头把每个运动员100米用了多少步记下,每个人的步数假设从m 1一直到m 6。
有了这两个数据,学生们做什么呢?
过程一:学生先算每个人的步距,用100米除以步数,就能得到每个运动员的步距。
每个人跨1步多大,这跟什么有关呢?所谓个儿高的人跑得快,因为身高就腿长,腿长步距就大。
(每个人的步距有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发现,跑得最快的是刘易斯,但并不是步距最大的,就像刚才那位学生举的反例,个儿最高的人不一定跑得最快,在这场比赛中,个儿最高的人并没有拿第一名,而刘易斯拿了第一名。)
过程二:用100米跑的步数m 1,…,m 6与时间t 1,…,t6的比可以算出每个人的步频。
步频,每个人1秒钟跨了多少步。如果跨了150步,总共用9秒8,两数一除,就可以知道1秒钟跨了多少步。有了步数,有了时间就可以算出步频。
于是有的学生猜测步频越大,跑得越快,结果发现,总体的状况是这样,步频比较高的人,他跑得成绩是比较好的。
(一个人跑得快,都受哪些因素影响呢?是由两个因素影响的,步距与步频。这里出现的是所谓的二元函数问题,这就是美国小学六年级讨论的问题。)
反思: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从而逐步学会生存本领,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