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小结(钱春霞) 12-01
教学设计(钱春霞) 12-01
学期总结会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中期评估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成果>>个人研究小结
九月份研究小结
发布日期:2012-10-06   点击次数:    作者:蒋培华  来源:

 

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换言之,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而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较容易的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即: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目的是为了他们更好地学习,而不是为了营造表面的情境而“作秀”。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而我们则呼唤的是一个“求真”的、“有效”的教学情境。那么,如何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呢?笔者觉得需注意以下几点:(1)情境创设要有简约性;(2)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3)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4)情境创设要有思考性;(5)情境创设要有探究性;(6)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一、情境创设要有简约性。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而并非课堂教学的摆设。情境的创设简洁有效,可以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更多的精力花在探究上。若情境过繁,使学生纠缠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则会浪费课堂时间,影响教学效率。对于情境设计要精心考虑,必要剪裁,适当提炼,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案例一:《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断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课堂一开始,教师手端两杯糖水,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我手中的哪杯糖水更甜一些。用眼睛看得出来吗?那怎么判断?学生争议中提出喝一口就知道了(指一名学生喝一口,再告诉大家哪一杯甜。)如果第一杯含糖40克,第二杯含糖50克哪一杯比较甜?学生争议中得出:还要看杯中的水各是多少克?如果第一杯含糖水100克,第二杯含糖水250克,哪一杯比较甜?生:第二杯糖多,但水也多,应该算一算。
    从两杯糖水判断哪一杯糖水甜这一简单而又真实、自然的情境,很快地让学生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去,课堂实实在在,简洁明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为此,在情境创设时,应该简约一些,实用一些,突出数学的元素,直奔主题。要避免情境创设过于花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添加:五年级(上)《找规律》教学情境的创设案例说明。
二、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案例二:《分数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师: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生:“啪——啪”(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
师: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生:“啪”
师: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生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用右手指尖点了一下右手心,“半个”,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并不合上,表示“半个”)
生:(不由自主地)半个。
师:对,半个。半个该怎样写呢?小朋友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
(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图、写汉字,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
师:请刚才上去写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表示方法好吗?
……
小学数学教学中,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本案例中,老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导入和展开所借助的情境自然流畅,所提供的材料又能更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寻找规律。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思考和分析、归纳和抽象等数学活动的开展,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解决问题到进一步应用和拓展数学化的全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
毫无疑问,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材料和活动的情境创设应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三、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案例三:《认图形》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请你们听一听声音,猜一猜是什么啊?(多媒体出示火车的声音)这列火车是用积木搭的,用这列火车带着小朋友们和老师去游玩,交一些好朋友。但必须先得把这列火车搭出来。
(学生分组搭火车)
师:搭好后观察,用上了哪些形状的积木?
生:圆柱、长方体、正方体……
本案例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用学生感兴趣的搭积木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课始就进入知识的探究中,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情境。对小学生来说,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从情境中引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情境的创设都是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进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情境的创设充分发挥了既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学好数学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的作用。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境创设的材料与活动应尽量新颖有趣。对材料或活动的直接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四、情境创设要有思考性。
案例四:《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课堂结尾设计
师:下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平时,老师宣布下课,同学们都一起走出教室。今天,请同学们按要求离开教师。老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能被卡片上的数整除,你就可以走出教室。
(游戏开始,老师出示第一张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走上讲台,依次说出一句话后离开教室。当学生们跃跃欲试的时候,老师出示了第二张卡片0.5,这时有3位同学一下子冲到讲台前,见其他同学没有动,想了想,又走回了自己的座位。老师让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又走了回去?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明了理由。接着,老师出示卡片3和5,学生按同样要求)依次走出教室。最后,还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的10位同学。)
师:你为什么不走呀?
生:因为我的学号数不能被那些整数整除。
师:老师这里只剩下一张卡片了,怎么办?
生;老师你给个“1”,我们剩下的同学就都可以走出教室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任何自然数都能被1整除,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
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
师:如果老师第一张卡片就是1,哪些同学可以走出去?
生:全班同学都可以走。
(老师拿出一张大大的1,笑着请最后一部分同学走出教室。)
这堂课的结尾的教学,通过“动脑筋走出教室”的游戏情境结束,再次激发了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又一次思维的高潮,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树立了学生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情境的创设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教学,也正如一条龙画完了,最后的“点睛之笔”一样,只有他这一笔点好了,整条龙才显得活灵活现;才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从而激起学生对下一次学习的强烈渴望。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
五、情境创设要有探究性。
案例五:《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上课的时候,老师拿着一捆36本的课外读物,从容的进入课堂。
同学们在猜想:老师让我们看课外书了。
师: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三个小组,要求让第一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九分之三,同学们说说看,这样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得多了?谁分得少了?结果分完没有?
本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开始自己去猜想、思考与尝试,各自进入了探究的状态,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画线段图,一会儿测量,一会儿皱眉思索,学生感到很有兴趣,学生会心的笑了,一样多。同时又产生了困惑,为什么会一样多呢?再经过新一轮的引导—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力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六、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案例六:《一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设计
师:老师上次到商店里去买衣服,看到这样的标价(裤子:10元、上衣11元)你的感觉怎样?
生:很便宜。(老师和同学们都笑了)
师:老师现在想买3套,一共需要付多少钱?
大家能够口算就口算,当然也可以列竖式。
(学生自主列竖式或口算解答,教师巡视辅导)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徐老师一共要花63元。
师:那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2:我是先算了买3条裤子花的钱,要10×3=30(元),再算买三件上衣花的钱,需11×3=33(元),然后再把买裤子的钱和买上衣的钱加起来,就得30+33=63(元)。
    生3:我是先算了1套衣服的钱,要10+11=21(元),再算买3套衣服共花的钱,就是21×3=63(元)。
师:其实这两种方法都不错。
    本案例中,教师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体现了新课标理念。老师选取了生活中鲜活的数学,创设了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因为教学的需要而随意捏造情境。创设情境要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因为“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现实”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事和物。颜色、声音、动画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教师要多创设美丽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情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现实”更多的是与他们有关的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或间接看见、听说的事和物,也可以是一些与他们自己或同伴密切相关的事情。对于这一学段,教师既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直观性活动,更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性发展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尽量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数学情境与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总而言之,面对情境创设的利与弊,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头脑,不能因为情境创设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滥用情境,更多的是需要我们以“简约性” 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以“现实性” 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 以“针对性”为情境创设的实质内容,以“趣味性”为情境创设的情感目标,以“思考性” 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以“探究性”为情境创设的发展需求,结合六方面要求去创设教学情境,才能创设出符合学生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才能使学生在简约、现实、有趣、具有针对性、思考性和探究性的有效情境中快乐的学习。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