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组织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决定因素的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它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很多教师在备课时都能注重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活动,但有时这些活动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有效的操作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在有效的合作中实现个体的主动参与,在有效的探究中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
一、以有效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学习数学,是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动手操作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先是让学生比较方格图中的不规则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大小,唤醒了“图形等积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确立了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然后教师让学生动手尝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比较几种不同的剪拼方法,使学生知道“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它分成两个部分是实现图形有效转化的关键。”此时,学生心生疑问: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呢?教师马上满足学生的需求,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尝试转化成长方形,在操作中感悟到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设计了小组活动,先是把三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用数方格的方法获取相应的数据,即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数据,思考讨论: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正是学生的有效操作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最终得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二、以有效合作促进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让每个学生明确讨论的内容、要求之后,可采取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以 4---6 人一组为标准,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别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全班分小组讨论之时,教师关心每一小组的讨论情况,同时有重点地参与一、两个小组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帮助,共同商讨,不仅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在小组讨论之后,学生热情高涨,教师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开展组间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示自我,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和鼓励学生的相互争辩。通过议论,争辩,让学生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这种形式的交流,对于摄取信息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肯定;对摄取信息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启发、帮助。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必然更会学习,更喜欢学习,学习信心也就更足。
三、以有效探究促进自主建构。
学习上的迁移,具体地说是知识学习的具体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性。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观念。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接受前人已有数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建构活动。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教师的启发引导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必要的。因此,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寻找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平衡,把握好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引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教师要提供整理方法和程序的具体示范,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结构化。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让学生说说都会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同学们说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其回答是杂乱无序的,教师按一定顺序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共同回忆每一种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的过程,然后用箭头将有关联的图形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非常清楚的网络图来展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提问,注意发现学生的错误认识,并及时纠正。教师的板书,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整理复习的方法,理清了思路,实现了知识的自我建构。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精心设计一些有效的合作、探究等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感悟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