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数学生态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用一种生态的平衡方式、动态的思想指导课堂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环境的创设。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是以实际的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生态的世界观来构造一个生动、和谐、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的生态教学环境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与交流。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是由教师和同学构成的共同体,再由这个共同体在特定的情形下营造一个平衡与和谐的学习生态系统。其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同时使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整体提升。新课程施行以来,新观念、新概念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是却很少有人去反思和探究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华而不实、枯燥,而平衡与和谐的生态观却少有体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必须对生态课堂的构建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从生态的视角去使课堂教学生动、充满活力,在保证课堂内容简洁、教学效率提高的同时又不失其生动性。
一、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应体现简约性 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与设备,呈现出一种开放、扩大与多样化的趋势,现在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包含了教师、学生、课堂环境、教学内容等许多课堂生态因素。这就使得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基于环保、健康、生态的教学要求,构建生态课堂,这正体现了生态课堂的简约型要求,是数学课堂走向节约化的显著标志。例如:在教学“圆”这一部分内容时,老师就要想到生活中有许多的圆。可以制作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圆的课件。利用生态性的演示去让学生们熟悉圆的外形,进而理解圆的特征,掌握圆的画法。通过生动实体的展示,学生尽情欣赏课件华丽的外表,也就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教师在设计教学方式时,摆脱原来旧的教学思维与方式,通过黑白两种颜色展示各种图案,分析圆与其他图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同时可以通过将三角形围着一个点进行旋转,运动的点也就形成了一个圆。学生们的视角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在数学的感性之美、理性之美中透露着简约之美。从上面可以看出。简约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要充分掌握和利用已有的教学环境、资源与条件,积极探寻和利用生态教育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升。
二、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应体现平等性 小学生态课堂的平等性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在教学过程中的应有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信任的基础并相互尊重。作为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确立平等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话的方式来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构建生态课堂。在课堂上,每名学生都可以进行自己设想的活动,进行创新性思维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完全开放的。可以尽情地进行自由沟通与交流,取得对方的尊敬与理解,也可以以合适的身份、恰当的方式向对方提出自己的意见。深入探讨,达成共识,共同进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与分享,构建教育教学的生态课堂。例如:在学习“两位数除法”的时候,121÷11,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情境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探索与创新。最终解决这个问题。问题如下:121÷11表示的是什么?是否能够用算式的形式表达出来?第一步怎么算?然后怎么进行第二步?最后得出的结果是什么?这样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在解决这个题目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在这平等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我们不能将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回答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连续不断的问与答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这就构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应然的一种关系,构建了疑问相遇、思想碰撞、思维创新的生态式数学教学课堂,让教师与学生在经验和智慧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应创设评价机制 课堂教学是为了实现数学课程的既定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促进健康全面发展。课堂的效率能否提高?设定的教学目标能否达到?这就需要对生态课堂教学创设一个评价机制,以对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教学作出精确且有效的评价。新基础教学打破了以往僵硬的评价机制,将评价机制的创设与实施贯穿于教学研究与实施的整个过程。将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与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及时且恰当的评价,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发展生态教学资源。创设评价机制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课堂中的具体事实情节,而是为了发现教学改革和生态课堂构建与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累的重要经验、教学的教学水平与技能。进而构建新的数学教学课堂结构。与此同时,评价机制还能够引起教师对课堂方案设计的自我反思,引起研究者对生态课堂研究的反思。总而言之,评价机制的创设能够有效促进生态课堂的构建,促进生态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生态式教育与数学教学课堂的相互融合,让教师的教学技能得以完美发挥,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