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小结(钱春霞) 12-01
教学设计(钱春霞) 12-01
学期总结会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中期评估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理论学习
12月理论学习2(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程序的清晰性)
发布日期:2012-12-30   点击次数:    作者:蒋培华  来源: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程序的清晰性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依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一般要经过“唤起与生成 ——探究与解决——强化与应用——小结与提高”四个环节。
一、唤起与生成
即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生成新的问题。根据内容的不同,唤起与生成的方式不一。如:
1、新知识是对旧知识的综合应用。如教学通分时,可通过具体的问题复习已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今天就是利用这些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2、新知识是较起始或者较独立的内容。为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或者先前的学习中对新知识知道了哪些,可设计概括性的问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如教学“认识时间”时,可以问学生关于时间你都知道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切入教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认识钟表上的时间。
3、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有某种共同的属性,教学时需要利用这种属性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类比迁移。如教学“圆的周长”,可启发学生思考: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各需要什么条件?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与这些条件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然后展开教学,计算圆的周长需要什么条件?圆的周长与这个条件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二、探究与解决
即围绕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关的探索和研究,以解决问题。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步:
1、独立思考,投石问路
围绕问题,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进行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活动及借助学具进行操作,尝试解决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2、合作交流,曲径通幽
经过独立思考,有些同学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一知半解,有的不知所然。想出了解决办法的同学需要印证想法是否合理:我的方法有道理吗?正确吗?一知半解或不知所然的同学需要别人的启发和点拨:这个问题到底应怎样解?等。这时需要同学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和困惑,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在交流中,学生各种解法不一,但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即曲径通幽。合作交流一般包括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小组(同桌)讨论,二是全班展示。小组讨论时要汇总和提炼小组的意见和想法。全班展示时,各小组要相互补充,质疑,以逐步完善解法。
3、共同小结,水到渠成
根据全班展示交流的结果,师生共同小结,肯定正确的解法,认同最优化的做法,使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
4、补充事例,举一反三
若是数学规律的教学,在以上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基础上,补充一定数量的与上面问题相类似的事例,引导学生运用上面所揭示的方法对问题做出解释和解决,以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强化对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
5、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归纳概括。例如:如何计算……什么叫……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等;从而抽象概念,概括规律,形成新的知识。
三、训练与应用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经过练习的知识或技能,就像把沙子放到筛子里,最后什么也留不下。在知识形成的基础上,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进行训练,从而巩固内化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此环节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基本练习:围绕教学的目的和教学重点,设计与例题相类似的一定数量的基本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中,要通过集体订正,引导学生叙述算理或依据,并注意发现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对出现的错误进行归因分析,让学生及时改正。必要时,可随机设计补偿性练习,做好补教补学,“对没射中的目标再射一箭”。
2、变式练习:变化问题的呈现方式或叙述方式,突出问题的实质,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学“5的倍数的特征”时,设计判断题:“末位是0和5的数,一定是5的倍数”“5的倍数,一定是末位是0和5的数”“末位不是0和5的数一定不是5的倍数”等。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可设计给出对应的、不对应的或有多余条件的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计算其面积等。
3、综合性练习:即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结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教学“2、5的倍数特征”后,让学生写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若干个数,观察这些数,概括其特点。
四、小结与提高
组织学生对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疏理和小结,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如提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等。小结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尤其是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回顾,如:是怎么引入问题的,对问题进行了怎样的探究,是怎样发现结论的,运用知识如何解决问题等;从而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技能;另外,可要求学生对自己及别人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教师要对学生的努力给予相应的鼓励,并提出要求。小结时,教师必须适当参与,发挥其组织、引领的作用。通过小结,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有时需要布置课外延伸活动,如教学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时,让有兴趣的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补充内容,了解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再如教学2、5的倍数特征后,让有兴趣的学生根据课上学到的方法,课后探究4、25的倍数特征等。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几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的教学层次,要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设计。如“质数和合数”的教学,主要知识点有两个,一是教学质数、合数的概念,二是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所以教学中就存在两次“探究与解决”,而每次探究后,都要安排相关的训练。“小结与提高”环节中的三个重点,也没必要每节课都面面俱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