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数学课堂教学取舍
一、合理取舍是实现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1.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追求。
有效的课堂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学效能运动,它要求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育价值追求。因此,坚持求实,追求有效,理所当然应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新课程改革注重了时代发展对新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克服了以往课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着眼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得基础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新课程的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如何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必然追求。
2.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改变“高耗低效”教学现状的需要。
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但在当前,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低效或无效现象,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的效果不理想,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和终身发展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如何使我们拥有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时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因此,要改变“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倡导教学研究,实施有效教学,既能保证有较高水准的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乐学、会学,让教师能教、善教,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科学取舍,实现课堂设计的最优化。
1、依据学情进行取舍。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对全体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有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求,精心选择对学生成长最有利、最有用的教学内容。另外,那些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要少讲或不讲(如本次数学复赛课中对于把一个物体看做单位“1”、平均分等学生以前已经了解的内容,本节课中要少讲,而把一些物体看做单位“1”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要多讲、多练);对那些教师讲了学生也难以接受的东西,坚决不讲。有时,也可由学生决定哪些需要讲,哪些不需要讲。另外,还要注意客观存在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的,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备课前就要对学生作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对学生了解得越清楚,教学中就越能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思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听讲,并积极参与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对待课堂训练,教师则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并适时进行质疑、追问、导学,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次展示的课堂教学是老师们的参赛课,往往由于条件、环境等因素,忽略了对所教学生学情的分析,致使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短时间内很难达成默契,难免在问题的设计上有不符合学生实际的现象。
2、依据课标进行取舍。
有效教学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教学中要始终紧扣《新课程标准》,以《课标》中的要求为基准,对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达到的学业程度进行衡量。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科书和教学的关系,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科书进行重组和排序等方式的“再度开发”,对课程内容进行“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并适当引入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如:这次复赛活动采用同课异构的方法,很好地展示了四位老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校本化”“生本化”处理的技巧,各有千秋,效果很好),特别要精心设计“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保证课堂教学中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这次复赛中,张老师的课教学思路清晰,层次设计清楚。从认识单位“1”到分数意义再到分数单位的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但教者对于教材的把握有些偏,单位“1”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在时间分配上可以适当地突出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教学。在习题“涂一涂”的指导中,可以追问一下同样都是单位“1”,为什么桃子的个数却不一样,加深学生对于单位“1”的认识。)
3. 依据课时目标进行取舍。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教学工作的指南,它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把握、取舍的程度,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把握、取舍得越好,就越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有效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教师在宏观上应把握课标中提出的整体目标和要求,依据目标进行取舍。有的内容尽管好,但与教学目标不符,要坚决舍去,一味贪多,势必“蜻蜓点水”,不深不透,学生也会感觉不痛不痒(如:在这次复赛课上,东关小学的温志旺老师在这方面做了较好展示)。目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总想面面俱到,追求一节课的“整体效应”,结果不是拖堂,就是浮光掠影。所以,教师必须克服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弊病,紧扣目标,大胆合理地取舍,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课堂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切实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例如在本次《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中,有的老师在复习旧知时,总是脱离不了传统教学模式,一味的灌输、复习学生已经认识的分数的读写,而忽略了关键点“平均分”,没有抓住教学重点;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讲授较多,但是关注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尝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在教学前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准确定位“三维目标”,科学取舍,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多边活动,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科学取舍,精心设计,合理构建,有效组织,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更多地探索,更多地参与,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学得更自信,生活得更精彩!